撰文>Unisys亞太區安全識別暨生物
測定部門總監Terry Hartmann
旅遊新知
台灣外交部預計將在2008年進行「晶片護照」(內建生物辨識特徵之IC晶片護照,又稱電子護照,簡稱ePassport)換發,屆時對於國人出入境上將有重大的影響!
在911事件之後,各國對邊境安全給予了高度關注,使得「晶片護照」成為生物辨識技術過去幾年來最主要的新應用領域。以美國為例,其免簽證計畫鼓勵27個享受美國免簽證待遇的國家,於2005年10月前在護照內植入晶片,這些晶片必須儲存護照持有人的「臉部圖像」,並進一步透過臉部辨識的技術,來進行身分識別、驗證。此外,歐盟也要求所有會員國的護照在2006年8月前,將護照持有人的「臉部圖像」存入晶片中;並於2009年前,將護照持有人的「指紋圖像」存入晶片中。
「晶片護照」除了利用晶片中儲存的影像來加強身分辨識外,也大幅提昇偽造的困難度,所以在國際間可以改善飛安,並減少冒用身分案件,對於應付恐怖份子、人口走私和其他跨國犯罪將有所助益;此外,搭配移民署日後的相關系統建置,將可強化出入境的安全管理。
在國際民航組織倡議規範及美國政府強力推動下,全球已有超過30多個國家陸續發行「晶片護照」。利用高科技晶片儲存護照持有人照片等基本資料,再使用電子簽章加密方式保護,提升護照防偽功能,可有效防範護照遭不法冒用,同時也可加速通關。在亞太地區,包括香港、澳洲、馬來西亞與新加坡也都已經陸續採用「晶片護照」,並於邊境通關檢查點建置相關系統,加強國土安全。
生物辨識資訊 安檢更精準
生物辨識設備最先被應用在航空邊境上,其用途為檢驗晶片護照。美國為率先使用此項技術的國家之一,應用於「美國旅遊者和移民出入境身分辨識系統」計畫中,該系統僅允許生物辨識正面表列中(Positive Biometric Identification)的人員進入美國。為確保這一點,入境時,需於現場採集入境者的臉部、指紋、虹膜等生物辨識資訊,並將之與「晶片護照」中的生物辨識資訊進行比對(因為原申請之持有人生物辨識資訊,已於發照時儲存於護照的晶片內)。自2004年9月開始,美國已著手搜集入境美國遊客的臉部和指紋等生物辨識資訊,旅客對此的反應皆趨向正面,因為它就像是行李經過X光掃描一樣,是為了加強飛航安全的必要之舉,我們可預見這將成為日後旅行流程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