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期|2009.03.19|記者:周惠民
鄉味
協力單位>周胖子餃子館

鄉味

周惠民
曾任《時報周刊美食誌》專欄作家,擅以文化、歷史的角度剖析美食。曾留學德國,著有《德國史》、《德國對華政策研究》等書,現在台北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

晉朝的張翰原籍吳郡(蘇州),曾在洛陽任官。秋風一起,想起故鄉的蓴羹及鱸魚膾,立即辭官返鄉。這事除了說明一個人的曠達,還顯示古代食物並未廣泛交流,在公元4世紀時,洛陽就是吃不上一口鱸魚膾。到了宋代,洛陽城中開始有些南食店,販售南方的飲食如桐皮熟膾麵、煎魚飯,也許食材不同,味道也不那麼純正,至少可以解解鄉愁。

公元1949年以後,大陸各省各地的居民渡海來台,兵荒馬亂之際,果腹是唯一真理。生活稍安定後,思鄉之情漸生,家鄉味成了解決鄉愁的唯一可能,許多老店在台北新開,「老大房」、「致美齋」、「同慶樓」都是,販賣的內容則從蘇州的粽子糖到重慶的酸辣湯,撫慰了許多人的鄉愁。而家家戶戶的裊裊炊煙中,也開始蒸包子、炸油條,將內地的生活習俗在台灣重現。許多人也乾脆以此為生,開起小館子,南北小吃成了台灣飲食的特色。
抗戰期間,空軍基地位於四川,四川人也成了空軍主力。到了台灣後,軍人、軍眷眼見南台灣日照充足,又盛產辣椒及蠶豆,開始在岡山醃製豆瓣醬,行銷各地;更有人以之與牛肉同煮,成就了牛肉麵一味。在經濟不算富裕的時代,一碗牛肉麵已經算是打牙祭了。台灣習俗原本體恤牛隻辛勞,很多人不太吃牛肉,因為牛肉麵相傳十里,許多人也紛紛破禪,不無佛也跳牆的豪氣。

台灣本不產小麥,麵食不多,許多人刻板印象中,麵食全算在山東一省。牛肉麵盛名遠播之後,開始有各種仿冒品,且大多冠以「山東牛肉麵」之名。山東也好、川味也好,其實全原產於台灣,各種泡麵紛紛以「台灣牛肉麵」為名,將之行銷世界。
除了麵條以外,餃子也是一例。華北各地都吃水餃,過去的升斗小民卻難得吃得上水餃,所以有「好吃不過餃子」的說法;西安的餃子宴還成了當地的風味特餐。台灣餃子館卻多冠以「山東」之名,似乎認定只有山東才有餃子。台式的「山東水餃」還有一絕:吃餃子配酸辣湯,哪兒在乎酸辣湯與餃子有不同的祖籍。
台灣調和各地美食,成就了「台灣風味」,但也經過折衷,該辣的不夠辣,該甜的不夠甜,暫解鄉愁可以,如果真要標明祖籍,就要引起糾紛。

本網站報導之旅遊產品價格,屬於旅遊同業躉售營銷建議,不具旅行社資格之直客消費者,恕無法以該價購買,請另洽各業者直客服務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