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新春,英國泰晤士日報前總編輯發表一篇名為《這是中國的世紀》一文,正式為全球中國熱揭開序幕,時至今日,中國熱已延燒至旅遊領域,並在各地掀起一波波中國古鎮旅遊風潮。
其中,有「中國最後的枕水人家」之稱的烏鎮地區,於今年十一長假接待遊客13.14萬人次,入境旅客部分則創下新高達73.1%的成長率,共有4,462人次,顯見江南小橋流水人家的底蘊風情,不僅深受中國其他各區旅客的青睞,也同樣受到國際旅客的喜愛。在結束2006中國國際旅展參展事宜後,台灣觀光協會上海旅展參察團一行人前往甫於2006年11月中旬落成啟用的烏鎮二期工程,對原汁原味而古色古香的烏鎮景區細細巡禮。
形塑概念新穎 引人注目
2001年正式對外開放的烏鎮景區,雖是中國起步較晚的古鎮景區,卻以顛覆過去、被中外旅遊界讚譽的「烏鎮模式」名震中外。當時烏鎮景區以新進建築科技翻修水源、街區,最後再依原樣逐一建置,並以現代管理手法經營千年古鎮,過程中強調尊重歷史、文化,透過「歷史街區再利用」的概念與精品旅遊的包裝手法最讓人稱道。
然而,以東柵旅遊景區為主體的烏鎮一期,雖保留當地歷史風貌,提供中外遊客品味江南水鄉的絕佳去處,建置之初以提供觀光景點為定位,整體規劃上以呈現江南水鄉人家與其生活模式為主,但使用總面積僅佔烏鎮總面積的1/4不到,也因此包括酒店、旅館等基礎建設尚嫌不足,在此停留過夜的旅客並不多。於是2003年啟動二期工程規劃,不僅投入近10億元人民幣鉅資打造烏鎮西柵景區,更明確定出以「結合休閒與度假」的規劃概念,產品定位則鎖定以「目的地」、「休閒型」與「中高檔」等為主。
推動二期工程 定調鮮明
改造後的西柵景區總面積達3平方公里,緊鄰京杭大運河畔,由12個「小島」與近1萬公尺、縱橫交錯的河道組合而成,旅客需換搭小船方能進入該景區。烏鎮西柵景區雖非水上人家,但「以河為街」、「舟船當車」堪稱景區內最大特色, 72座形色各異的古橋連接島與島之間,也連結廣達25萬平方公尺的明清建築院落,乘小船穿梭其中,岸頭垂柳與窗櫺畫棟進入眼簾,彷彿走入江南山水畫作,卻也同時想起水都威尼斯。
橫亙東西的老街長達1.8公里,老街周邊則有一個個仿古體驗景點,是旅客最好的逛街徒步區,大多數老街巷弄中的磚瓦廊坊與相連的石橋,都是數百年前保留至今的古物,看著千年古物,給人時光錯置的恍然感覺,在古蹟保存與現代經營之間拿捏得宜,真正做到古鎮今玩,稱得上是景區操作翹楚之一。
住宿條件更新 體驗活動充實
既然烏鎮一期工程與二期工程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一期較屬一般觀光型景區,而二期則同時結合觀光與度假,「酒店」必然是二期工程規劃時的重點,放眼二期工程內,共有通安客棧、烏鎮民宿、錦堂會所等多個入住點。據了解,開放後的西柵景區將提供多達800間客房、1,300個床位,能讓造訪旅客免於舟車往返的疲憊,有充裕時間於景區體驗古鎮風情。此外,提供「體驗式」民俗活動也是西柵景區另一特色,西柵大街上除可細觀過去大戶人家的院落,還可見到如昭明書院、烏鎮郵局、烏鎮大戲院、烏將軍廟等古蹟景點,還設有亦昌冶坊、益大絲坊、三吋金蓮館等兼具歷史、教育、娛樂等多元服務性質的互動區景點。
烏鎮夜景 夜裡的烏鎮宛若閃著銀光的珍珠,搭乘仿古船暢遊期間,則是每位旅客必然的行程
敘昌醬園 清朝咸豐年間創立的敘昌醬園,是烏鎮最早且至今仍存的醬園,醬園廣場上放滿大型醬缸,缸蓋上則寫著「敘昌醬園」或「咸豐九年」字樣,更顯古意盎然。
益大絲坊 烏鎮除了是枕水之鄉,同時也是絲綢之鄉,前往鎮上百年老店的益大絲坊,可近身觀賞與參與絲坊工廠蒐集蠶繭、抽絲、紡織的過程。
順訪浦江 看仙華山巔
造訪浙江景點期間,台灣觀光協會會長張學勞一行人應浦江縣旅遊局盛情之邀,前往浦江縣有「第一仙峰」之稱的仙華山。(左起)浙江省浦江縣風景旅遊管理局副局長張榕、中信旅行社董事長章致遠、台灣觀光協會秘書長汝洪海、台灣觀光協會會長張學勞、浦江縣人民政府副縣長黃林生、前交通部次長張家祝、阿里山風景管理處處長鍾福松與浦江縣風景旅遊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吳超善。
哈爾濱旅遊協會拜會品保
哈爾濱旅遊資源豐富,並與台灣旅行業者交流頻繁,近日,哈爾濱旅遊協會一行8人就由顧問蔡智領團,來台推廣即將登場的冰雪節慶,並拜會各地公協會與旅行業品質保障協會。蔡智表示,哈爾濱與台灣旅業配合密切,2006年的第九屆海峽兩岸旅行業聯誼會在此舉行即是極佳例子。此次哈爾濱旅遊協會來台考察由協會的顧問蔡智(前排左2)領團拜會品保協會,由品保協會秘書長陳怡全(前排右1)、長漢旅行社董事長王啟漢(前排中)接待。(撰文.攝影>林庭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