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2期|2022.05.23|記者:王政
致力讓香客變遊客、強化燈會原鄉在雲林概念 多元策略讓雲林持續蛻變

雲林縣近幾年來不斷蛻變,從過去的農業 大縣持續向觀光大縣邁進,尤其在疫情推 波助瀾下,讓國旅市場重新翻紅,而雲林 的優美風光、歷史人文等優勢加持下,都 使其年年穩坐六都之外熱門旅遊目的地的 常勝軍。

▲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長陳璧君。

致力讓香客變遊客、強化燈會原鄉在望為在地創造年均440億元觀光產值 帶動雲林邁向觀光大縣

根據交通部觀光局觀光遊憩據點人次 統計,北港朝天宮近3年平均香客數 達667萬餘人次,為全國同類型遊憩據點 觀光人次翹楚,觀光產值高達146億元。

但在如此驚人的成績中,如何將宗教聖 地吸納的量能轉為觀光量能及產能,同時 增加香客願意留在當地遊憩觀光的機會, 並引領至雲西區域富含特色的北港、水 林、口湖164縣道人文歷史及產業大道、 台61線西部海岸線景觀及優質社區典範, 一同提昇遊客的遊憩及再訪體驗,活絡雲 西人文及經濟的發展,一直是雲林縣政府 持續努力的目標。

為此,在雲林縣縣長張麗善的積極爭取 下,「1621開台足跡─雲西文化觀光遊憩 廊帶營造計畫」獲得交通部觀光局同意, 在「體驗觀光地方旅遊環境營造計畫─重 點景區遊憩廊帶計畫」中核定計畫經費2.2 億元,讓大北港及雲西地區文化觀光獲得 睽違22年的發展機會,即將快速啟動。

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長陳璧君表示,該計畫在縣長政見 「一心(北港)、二軸(縣道 164、台61)、五遊」架構下, 透過9大行動計畫,整合雲西 所擁有的全國最大、來客數最 多的宗教聖地—北港朝天宮、 武德宮等地,串連宗教朝聖、縣道164銜 接北港滯洪池及舊糖鐵土間厝至顏厝寮路 段、深入口湖及水林深富特色的人文據 點,再到雲嘉南台61線的文化觀光路徑, 目標將香客轉為遊客,活絡雲西文化觀光 產能。

隨著計畫推動後,縣府預估10年內目標 遊客人次可突破2,000萬人次,一年觀光 產值可達440億元,透過觀光發展,帶動 地方產業升級,創造就業機會,吸引青年 回流返鄉。

▲在雲林縣縣長張麗善的積極爭取下,「1621開台足跡─雲西文化觀光遊憩廊帶營造計畫」獲得交通部觀光局同 意核定計畫經費2.2億元,讓大北港及雲西地區文化觀光獲得睽違22年的發展機會,即將快速啟動。

逐步落實在地新面貌 吸納國內外觀光客到訪

陳璧君指出,雲西文化觀光遊憩廊帶營造 計畫將在大北港及雲西地區落實,包括:
1.透過「北港糖廠鐵道地景文化空間營造 計畫」,投入1億元經費,在北港糖廠內辦 理景觀綠美化,設置多功能活動區、觀光導 覽設施、遊客服務中心,並補足北港地區最 缺乏的市區內大型遊覽車停車場及星級景觀 廁所。同時,將活化再利用糖廠24個倉庫群 於倉館群舉辦各式藝文活動、展覽、工作坊 及交融裝置藝術等,將「北港糖廠」打造為 北港國際遊客服務中心。

2.為完備北港地區的軟硬體導覽系統,規 劃「觀光及行動導覽設施建設計畫」包含建 置清楚易讀的觀光標識系統、導覽設施,相 關館舍佈建藍芽定位器及結合路網動線設計 提供準確即時的旅遊訊息,讓國內及國際遊 客知道在北港鎮要怎麼玩、如何到雲西地區 接著玩。

3.針對164縣道部分,以「糖鐵觀光綠 廊空間營造計畫」,將北港糖廠、164滯洪 池、開台第一庄、顏思齊故事館等透過營造 糖鐵綠廊道串聯之,並將遊客引領至開台十 寨、口湖梧北國際銀獎社區遊憩參訪等。

4.為提升北港、水林及口湖沿線地區觀 光知名度、型塑地域文化特色,計畫以「雲起‧行銷推廣計畫」的五遊「北港古鎮慢 漫走」、「糖業文創藝術旅」、「顏思齊 十寨深度遊」、「宗教朝拜祈福走」、 「農村社區生態遊」等特色遊程進行包 裝、行銷,提升雲西地區全國及國際觀光 知名度。

5.以「流動藝術饗宴-穿梭雲水間觀 光行銷計畫」,提出雲林特有流動藝術展 演,帶領遊客透過表演深度體驗雲西在地 歷史文化。

透過經費挹注,大北港及雲西的文化觀 光及城市生活圈發展將快速推進,縣府也 將以文化觀光為主軸持續推動計畫,提昇 雲西地區的觀光量能,期許能創造指標性 的文化觀光珍珠廊帶,成為國際旅遊觀光 客指定走訪的國際觀光亮點,將雲林推向 國際, 吸納更 多國內 外觀光 客的走 訪及探 索。

 

▲北 港是花燈原 鄉,更是台灣燈 會的發源地,其 歷史緣由可溯自 清代,尤其北港 朝天宮在1965年 舉辦第1 屆元宵 節花燈展覽,更 加深了燈會在全 台的盛行。

持續強化燈會原鄉概念 讓旅客想看花燈就到北港

每到元宵節前後,全台各縣市無不積極 推出花燈活動吸引目光,尤其在全台各縣 市輪流登場的台灣燈會,更是無數民眾的 首選。

陳璧君表示,就歷史定位來看,台灣燈 會應該重新回到燈會原鄉舉辦,讓小時候 的記憶或年輕人每年回到北港,找回共同 記憶點。不然,每一次砸重金在各縣市輪 辦的燈會,究竟跟地方有何關聯性,燈會 過後又留下什麼?

北港是花燈原鄉,更是台灣燈會的發 源地,其歷史緣由可溯自清代,日治時期 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曾撰《北港竹枝 詞》,描述農曆正月十五北港媽祖元宵繞 境時的盛况,詩句中提及「上元燈」,指的 就是北港由民眾自發性發起的巷弄燈會。

北港朝天宮在1965年舉辦第1屆元宵節花 燈展覽,至今已超過半世紀,尤其當北港在 地藝閣匠師顏崑池先生發明了全台灣第一 座電動花燈後,更是推波助瀾,讓燈會蔚 為風潮、風靡全台,吸引眾縣市爭相仿效。

然而,走過半世紀,燈會在各地發芽, 甚至成為各縣市年度盛事之一,卻失去了 歷史的意義與定位。反觀「2020北港燈 會」以生命洄游為主軸,納入顏思齊紀念 碑圓環,從顏思齊400週年的戎克船意象 開始構思,將北港燈會範圍拉大,呈現整 個北港都是燈會原鄉,家家戶戶都參與 其中。也因此,北港燈會成功從40多個 國家、600多件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國際 獎項協會(IAA)展場設計金獎肯定,不 僅僅是燈會設計出眾,更因為有歷史的底 蘊,才能讓世界有機會看到台灣傳統工藝 文化之美。隨後,2022年雲林縣再度憑 藉著「2022北港燈會原鄉」,再度榮獲 MUSE金獎的肯定,讓在地的文化觀光真正 走向國際。

陳璧君強調,北港燈會除了原始地的 脈絡外,還有重視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 保留了過去燈會傳遞忠孝節義的故事,深 具教育意義,而不是追求視覺饗宴、如同 煙花般的高規格藝術品而已,讓活動有意 義、有文化底蘊,才能呈現台灣獨特的文 化歷史。

因此,就台灣燈會而言,應該重回北港 這個原鄉與發源地,而不是流水席般的各 縣市輪流舉辦,透過與在地的結合,將燈 會的脈絡與雲林連結,才能強化在地的文 化觀光聲量,也讓香客變遊客、遊客也能 變香客,更因為具備了文化與歷史底蘊, 讓台灣燈會成為更具代表性、真正走向國 際、專屬於台灣的燈會。

本網站報導之旅遊產品價格,屬於旅遊同業躉售營銷建議,不具旅行社資格之直客消費者,恕無法以該價購買,請另洽各業者直客服務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