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9期|2020.12.28|記者:王政
跟著中城再生文化協會一起漫遊台中中區 看見從日治到現代的歷史遷移 感受懷古氛圍

台中的中區,是全國最小的行政區,而它,也曾經是全台灣地價最貴的地段,這個百年前就規劃好的街區,隨著時代的更迭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所幸在中城再生文化協會的挖掘下,中區的昔日美好面貌逐漸重回世人眼前,也成為中彰區域觀光聯盟所攜手共同耕耘在地的第一站,一同讓最在地的魅力被旅客看見。

▲(左起)中城再生文化協會理事長蘇睿弼、中彰區域觀光聯盟總召集人柴俊林、中城再生文化協會秘書長陳冬梅。

中城再生文化協會策畫多元遊程 「大墩報」詳細羅列在地商家、旅館、美食 帶領各類客群深入中區找尋所愛

「人類因為夢想而成長,城市因為夢想而再生」,這句話對於中城再生文化協會來說,可說是最佳的印照,因為這個組織的成立,是由於東海大學建築系專任助理教授蘇睿弼,接受台中市政府委託執行「台中市舊市區再生計畫研究案—台中市舊市區都市再發展行動計畫」,因緣際會之下,促成中區再生基地(中城再生文化協會的前身),也吸引眾多志同道合的夥伴,一同挖掘中區的美好面貌。

中城再生文化協會理事長蘇睿弼表示,在籌組中區再生基地時,眾人便有著希望能讓旅客能輕鬆遊覽中區、挖掘在地特色的念頭,因此基地從2013年中期間便開始出版「大墩報」,每一刊皆配合主題繪製一張台中中區手繪地圖,不僅為這個沉寂許久即將轉變重生的美麗舊市區留下了真貴的紀錄,也讓自由行遊客能根據自己喜愛的主題、商家、美食等,自行輕鬆前往。

蘇睿弼強調,大墩報的模式並不是坊間制式的工具書概念,而是希冀挖掘有溫度的中區特色與魅力,讓讀者能更輕鬆閱讀,因此在刊物上採用了活潑的設計,加上詳細的資訊與內容,讓整體能更貼近自由行或年輕旅客。

挖掘中區的魅力 舊建築、私房景點等待挖掘

蘇睿弼表示,身為台灣從日治時期以來最早商業活動的聚落,讓中區擁有相當獨特的歷史地位,也匯聚了眾多產業的故事,包括中區的戲院密度曾經是台灣最高,中影甚至曾經坐落於此;也因為商家林立的特性,讓中區甚至有酒家、娛樂業等需求因應而生,而製作三明治享譽全國的洪瑞珍,最早也是在中區以糕餅業起家,台灣最早的泡沫紅茶、珍珠奶茶也是在四維路登場,由此可以看出各種文化相互碰撞之下,激發出多元的亮點。

感受舌尖上的中區 用味蕾探訪舊城美好

大墩報的「巷弄美食在中區」刊物中,便帶領旅客享受舌尖上的中區,用味蕾來回憶舊城,包括有著40年來如一日的暖味道─平等街光復飯糰、晚來只能向隅的傳統鹹粥、在第二市場中令人懷念的傳香肉羹、或是可口彈牙的肉圓─茂川餛飩肉丸,以及幾乎可說是台中代表美食的大麵羹。

雖然都是銅板美食,卻代表著過去台中中區的人們生活日常,而在中城再生文化協會的細心梳理之下,成為旅客穿梭在巷弄之中可尋找的另一個亮點。

找出在地亮點 打造經典遊程

中城再生文化協會秘書長陳冬梅表示,也因為中區如同一個巨大的寶庫等待旅客來挖掘,因此中城再生文化協會也推出多條遊程讓旅人能參考、走訪。

以蘇睿弼擅長的建築學為例,便在大墩報推出「舊城迷走空屋記」的主題,詳細介紹了雖然閒置、但有深刻老故事的空屋,以及背後所乘載的生命軌跡。舉凡有大片水泥浮雕,經過歷史更顯典雅的綠洲大飯店、前身為台中鐵道大飯店的竹舫百貨、多年前便相當摩登的南夜歌舞廳、大眾熟悉的鬼樓─千越大樓等,都在中城再生文化協會的一一走訪與記錄下,重新被世人看見。

此外,協會也推出許多私房路線,如陳冬梅相當推薦的「柳川邊上的美好」,便是以挖掘在地美好事物出發,包括走訪只放台灣拍攝電影的樂舞台戲院,以及專門放映武俠片的東海戲院,都有濃厚的歷史氛圍。

而「發現鈴蘭通」則是走訪台中第一條現代化街道─中山路,當年這條路上有著一盞盞鈴蘭花造型的路燈,照亮了曾經的人文薈萃、風華鼎盛,也成為無數老台中人的回憶。在日治時期,中山路貫穿了當時的綠川町、榮町、大政町、寶町、錦町、新富町等精華地段,也因為中城再生文化協會從草創便駐紮於中山路上,能深刻感受到這個城市、這個區域每天登場的不同節奏,也因此格外有感情。

為了激起舊時代的火花,中城再生文化協會特別攜手在地店家,聯合推出「鈴蘭通散步納涼會」的年度活動,透過變裝遊行、街頭表演、啤酒節等多元活動,邀請人們以輕鬆的心情到訪中山路,一起回味這座城市的風華歲月與歷史人文厚度。如同第7刊的「中山路─舊城踏踩鈴蘭通」中,便詳細的記錄著中山路到自由路上的過去美好,帶領旅客深度探訪鈴蘭通的過往與今日。

 

 中城再生文化協會攜手在地店家聯合推出「鈴蘭通散步納涼會」,透過變裝遊行、街頭表演、啤酒節等多元活動,喚起人們重新重視中區。

本網站報導之旅遊產品價格,屬於旅遊同業躉售營銷建議,不具旅行社資格之直客消費者,恕無法以該價購買,請另洽各業者直客服務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