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台灣旅遊交流協會執行委員會主委賴瑟珍、新北市農會總幹事楊棟樑。
引言文賴瑟珍
海霸王總經理謝和江大姐每週六下午2點一定出現在希望廣場,在葡萄樹下約幾位好友聚會喝咖啡,是台北市難得一見的風景,數年如一日。我也因此得以認識希望廣場的領航者、農會的行銷及改造高手楊棟樑總幹事,也因為楊總幹事,才注意到近在咫尺的文山農場,是台灣茶文化及生態旅遊的寶庫。
讓希望廣場及文山農場蛻變轉型的靈魂人物楊棟樑,彰化務農家庭出身,台大農經系畢業後進軍日本超市,習得一身農產運銷的功夫後,選擇為台灣的農業及農友服務,轉換跑道到新北市農會,他以35年的時間為台灣的農業及生態旅遊鑄造了2支利劍。
3.0的希望廣場鄰近華山藝文特區,楊棟樑利用巧思讓廣場充滿綠化,提供的農特產品導入快篩檢驗確保安全,希望將其打造成國際觀光客認識台灣農業的櫥窗。而距離捷運新店站只有10分鐘車程的文山農場,日治時期是茶葉指導所,在新北市農會團隊守護茶文化及水源保護區的初衷耕耘下,成為大台北地區生態大富翁及螢火蟲最愛的家,茶香花香伴隨著更多物種的進入,讓遊客驚艷。
在台北去哪裡可以抬頭看銀河低頭看螢河呢?週末可以去哪裡品嚐台灣優質農特產品的滋味?當全球都在追求ESG永續發展的趨勢時,文山農場及希望廣場絕對是旅遊業可以為海內外遊客包裝產品的新選擇。
▲台灣旅遊交流協會執行委員會主委賴瑟珍
繁華的大台北地區,有座希望廣場,能品嘗到有保障的台灣農特產,是都會人的採購首選,也是國際觀光客認識台灣農業的新途徑;而驅車只要短短時間,便能抵達近郊的文山農場,啜飲好茶、品嘗美食,甚至探訪螢火蟲蹤跡,享受「離塵不離城」的心曠神怡。在喧囂的都會區,卻能擁有認識台灣農業的2大觀光選擇,其關鍵人物便是新北市農會總幹事楊棟樑。
這位畢業於台大的農業運銷專家,深知從農的辛苦及困境,積極採用多元策略推動農產銷售業績,甚至舉辦超過600場直播,締造2.2億元的輝煌業績,從根本上為農漁民解決最關鍵的產銷問題,也讓人對於這位從業已35年的農會掌舵者充滿好奇。
人生急轉彎 放棄稱羨高薪轉投農會
來自彰化務農家庭的楊棟樑,從小穿梭在稻田之間,自然對於農業有著深厚的情感。於台大就學期間,在許文富教授開設的「農產運銷」課堂中,因聽到一句「台灣未來的超市將蓬勃發展,而運銷將是台灣農業的亮點」深受啟發,因而確立了他的人生志業:「從農產運銷,為台灣農民創造新出路」。
為此,畢業後楊棟樑首份工作加入準備進軍台灣籌備開幕的日本超市─奧林匹克(Olympic)集團,由於優異的表現,入職不久便被派往日本總部受訓,並於返台後籌備門市的開幕。
在超市工作進入軌道後,他思考轉換跑道的可能,恰好得知位於板橋的台北縣農會(現今新北市農會)正招募人手,最終過關斬將成功入選,進入這個影響他人生35年的新領域。
導入電腦化管理 開啟農會零售里程碑
1990年於農會就職的楊棟樑初期擔任推廣課農事督導,適逢農委會正推動農會零售業現代化,並鼓勵旗下的各大農會開設超市,然而畢竟無前車可鑑,大多進展不順,擁有日系超市經歷的楊棟樑便成為最佳解鈴人。
加入農會後的楊棟樑迅速發揮所學,首先優化生鮮食品處理流程,將其SOP化,並導入電腦化管理,讓物流運作更加有序與高效;實體超市部份則從促銷做起,並規劃全年度活動。
在他的主導下,調配中心的營運逐漸收穫成效,不僅提供大型公司、軍隊的生鮮食品,更在1996年創下7億元的營業額,業績顯著。
打造希望廣場照亮災區 成為國際客認識台灣農業的櫥窗
雖說轄區範疇在新北市,然而新北市農會卻越區在台北市中心經營一座希望廣場,探究其背後原因充滿暖心。
原來1999/9/21的大地震,造成災區眾多家庭破碎,也讓農民們因為通路受阻而絕望。為此災區重建委員會特別在大台北都會區建構一處災區農產專銷的場域,由農委會委請表現卓越的新北市農會經營,並命名為「希望廣場」,帶給農民希望的場域。
希望廣場於2000年正式營運,當時主導者便是時任農會供銷部主任的楊棟樑負責營運,他回憶當時由於社會大眾的陌生、農民對於產銷的不熟悉等因素,營運初期篳路藍縷,所幸經過25年的磨合與整頓,最終成為全台灣最具規模的農民市場。
為了擴大農產的能見度,楊棟樑搭配著網路風潮,透過直播方式二次行銷,並於2022年推出易利購─農業蝦皮、到店取貨的方式,搶攻宅經濟的龐大市場。時至今日,希望廣場已經集結了台中以北超過120家農漁會的規模,加上團隊嚴格把關每日販售的農產品,成為消費者安心採購的絕佳場域。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希望廣場鄰近華山藝文特區,楊棟樑特別將其營造成都市大樓群之中的一方綠洲,展區內不僅廣種植物,搭配充滿巧思的盆栽擺設與蕨類、蘭花等植物的相互輝映,讓廣場充滿綠化生機,也賦予產銷的農產品附加價值,讓到訪的國際觀光客能透過這扇「台灣農業櫥窗」時,一站便感受到台灣最具代表性的蔬果生鮮,用味蕾品嘗到最道地、最具品質的寶島農特產品。
▲新北市農會總幹事楊棟樑用心打造,讓文山農場成為雙北都會區的最佳淨土。
失而復得更懂珍惜 文山農場重回懷抱
農會的工作範疇除了協助農民產銷外,另一項重心便是經營位於翡翠水庫下游的文山農場,這個於1938年日治時期設立的茶業指導所,過去著重於茶品種改良、茶園栽培管理提升、製茶技術精進和品茶教育推廣4大面向。隨著農會接管經營後,一樣秉持守護茶產業文化的宗旨,將其打造成台灣茶葉品種主要的育苗基地。
然而1973年由於農會財務狀況不佳,萬般無奈只能將22甲地的農場標售給國泰信託。所幸隨著經營上軌道後財務得以改善,便積極爭取購回農場,先於1985年買回大部分土地,部分已被國泰出售的土地也在2011年完成收購,終於讓文山農場得以完整回歸。
▲文山農場是1938年日治時期設立的茶業指導所改制而成,過去著重於茶品種改良、茶園栽培管理提升、製茶技術精進和品茶教育推廣4大面向。
品茶、賞螢、呼吸芬多精 享受台北近郊生態體驗勝地
對於這個失而復得的農場,新北市農會格外珍惜與運用,由於坐落於水源保護區,農會團隊從1999年起便將其定調為有機經營,多年的復育下,農場除了瀰漫茶香、花香,也出現對於水源極其挑剔的螢火蟲蹤跡,更有紫斑蝶、台灣樹蛙、藍鵲、穿山甲等出沒。
楊棟樑驕傲的指出,在農場確立有機經營之後,2011年起螢火蟲開始出現農場裡,團隊特別邀請復育專家學者前來指導,把部分區域營造成螢火蟲的棲地。在眾人努力之下,不僅數量越來越多,更由於品種多元,讓農場3~9月底之間都能看見不同種類的螢火蟲閃爍,在這個遠離塵囂、光害少的農場,真的可以「抬頭看銀河、低頭也看螢河」。
現在來到文山農場,旅客能體驗到長達6個月的賞螢季,或是漫步在生態步道大口呼吸芬多精,也能透過精心規劃的DIY深度認識茶文化,或是用味蕾享受好茶、品嘗台灣農特產構成的美食,甚至在農場住上一晚近距離與大自然深度對話。
也因為團隊用心的維護與巧思融入,讓原先以茶文化為起點的文山農場,蛻變出能親近大自然、能品嘗美食、能感受茶文化的生態旅遊新天地,在現今追求ESG及SDGs永續發展的趨勢下,成為最與時俱進、符合當代主流價值的農場代表。
▲來文山農場,四季都能看見不同的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