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1期|2025.08.18|記者:張偉浩
用心用情‧ 看好台灣 專訪林奕華副市長:以廊帶觀光為軸 打造台北成為「永續共融、希望首都」

挖掘台北城市敘事力 打造完整4 大旅遊廊帶 感受時代空間的轉換與流動

引言文賴瑟珍

大多數台北市民對林奕華副市長應該都不陌生,她出身教育世家,曾擔任台北市議員長達15年、立法委員4年半,對台北市政及基層民眾需求瞭若指掌;在郝龍斌市長任內接掌教育局長,她與她的父親林昭賢先生前後擔任台北市教育局長,傳為佳話。她為人親切,認真看待每一件事情,擅長溝通、協調,關切觀光產業及地方發展,獲業界好評。

林奕華副市長認為一個偉大的城市不僅要超越國際,更要越在地,才能更友善、更具包容性。因此秉持這樣的理念,各局處在辦理大型活動如演唱會或夏日節等活動,要考慮結合旅宿業、商圈等產業,來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同時,要以資源整合及廊帶的概念來挖掘及發展各區域的在地特色。她特別提到,為了打造淡水河為西區水岸時空廊道規劃有大稻埕花火映像再造區、大稻埕至敦煌碼頭水岸步道、敦煌水上遊憩基地,這個廊道串接台北車站雙子星及西門町成為具有城市魅力的水岸空間,未來市民及國內外旅客可以更容易且無障礙的從市區到達水岸,展現台北市多元面貌。

台北市的安全、品質、友善近年來受到國際的肯定,林副市長特別強調,她希望台北的觀光要做到生活的日常就是觀光客值得看的風景,市府團隊會努力,也歡迎大家「用腳丈量」深入台北市各行政區,感受台北城市的溫度與深度。

▲台灣旅遊交流協會執行委員會主委賴瑟珍

台北近年在生活品質、安全感與觀光友善度中名列前茅,榮獲《牛津經濟》(Oxford Economics)、《幸福城市指數》(Happy City Index)、《Vacations & Travel》、「2025清真旅遊獎」等多項評比,台北市的價值逐漸被國際肯定。走過疫情、面對國際競爭,這座城市正以一種嶄新策略出發─「廊帶型觀光布局」,從交通節點串連文化場域,從在地記憶延伸到夜間經濟,讓旅客的腳步不再只是移動,而是「被城市引導著漫遊」。

台北市副市長林奕華在這張城市新藍圖的設計核心,在她眼中,觀光從來不只是接待旅客的產業,更是城市治理的策略性出口。「一座城市怎麼被世界看見,就是從旅客坐上捷運、走進街區的那一刻開始!我們希望旅客來台北,不是看完一個景點就走,而是能從西門町走到萬華龍山寺,再走到剝皮寮,沿著一條文化軸線,感受到一段時代的流動與空間的轉換。」林奕華指出,傳統觀光以「景點」為主體,讓人奔波於各個目的地間,缺乏結構感與故事性。而台北市推動的「廊帶型觀光」則是以城市結構為骨幹,打造「可閱讀、可漫遊」的線性體驗。

把觀光變治理 城市日常就是旅客體驗場景

對台北市來說,觀光已不只是吸引遊客的手段,更是檢視城市治理的一面鏡子,因此市府推動的每一項觀光政策,背後都有治理邏輯。如將機車全面退出人行道、規劃步行專區、導入智慧車站與多語言導覽系統,這些不只是提升觀光品質,更是讓城市本身變得更安全、更宜居。

在步行城市的打造上,市府推動永康街週末步行區,而在全球重要的國際城市裡,水岸空間已成為嶄新的城市魅力,台北市推出「淡水河空間環境營造」,規劃西區水岸時空廊道、大稻埕花火映像再造區、大稻埕至敦煌碼頭水岸步道、敦煌水上遊憩基地,讓市民朋友可以更容易且無障礙的從市區到達水岸。至歷史已久的艋舺公園,近期也開始景觀改善工程,台北市長蔣萬安期許打造艋舺公園成為融合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機能的新地標。

「創新促進」與「資源整合」北市府扮演幕後推手

市府在角色上不再以主導者自居,而是成為「創新促進者」與「資源整合者」:協助商圈轉型、尊重在地意願、提供技術與資金支持,讓地方在保留文化特色的同時,能自主升級。這樣的轉型也延伸至夜間經濟,市府不只是辦活動,而是將夜市、宗教空間、歷史場域與交通節點納入都市計畫中,重新配置公共空間與人流動線,讓夜晚成為城市另一種生活風景。

林奕華強調,「觀光不是表演給外地人看的風景,而是這座城市本來就值得被看見的日常。」觀光的本質,是重新認識我們的城市與自己。透過治理手段打造更舒適、友善的空間,讓市民活得自在,也讓旅人願意留下記憶,這才是台北作為國際城市的底氣所在。

全市總動員 翻轉台北觀光新面貌

西區 歷史文化廊帶:從清代廟宇到街頭藝術

以大稻埕、北門為起點,經由西門町、龍山寺、剝皮寮到青草巷,這條廊帶結合宗教信仰、歷史街屋與現代潮流,從靜謐的信仰空間漸進至喧騰的青年商圈,是台北最具「時間層次」的城市敘事空間。林奕華表示,今年以「漫步艋舺」、「漫步城中」為主題,推出100場免費遊程,結合在地店家互動、職人說故事與街區文化踏查,邀請民眾以步行重新認識老城。讓旅客不只是拍照,更懂得這裡曾經是誰的生活與故事。

東區 展演生活廊帶:結合表演經濟與夜間動能

以信義計畫區為核心,東區橫跨台北101、象山步道、大╱小巨蛋與台北流行音樂中心,這條廊帶不僅擁有城市地標,更是台北演唱會經濟的重鎮。「一場演唱會,帶來的不只是掌聲,而是整條信義廊道的經濟脈動。」林奕華強調,2025上半年台北市迎來超過230場演出,吸引近百萬名國內外歌迷湧入,創造至少41億元觀光產值,成為觀光經濟的引擎。更值得關注的是,為促進大眾運輸使用,活動參與人數達3萬人以上時,每張捷運票還有補貼20元,讓民眾感受小小確幸。

北區 風格漫遊廊帶:從療癒到知性探索與生活混搭

這是一條生活感濃厚、節奏舒緩的觀光廊帶,從中山北路的風格選物店與藝廊、延伸至花博公園,進入士林夜市與科教館一帶,甚至延伸到北投溫泉。適合親子與熟齡旅客慢步體驗,也具備無障礙空間與友善設施。林奕華指出,北區不是商業密集地,而是以「日常生活」為主軸的旅遊設計,也推出在地市集與慢行空間導覽。而北投不只是泡湯,更是一段歷史與療癒文化交匯的場域,更要推動北投四季觀光轉型,不只冬天熱鬧,夏季也特別推出「2025北投納涼祭」,重現溫泉鄉獨有的夏日納涼風情。

南區 城市山林廊帶:貓空、文山、指南宮的綠色轉譯

從捷運動物園站轉乘貓空纜車,不到20分鐘,就能抵達群山環繞的指南宮與貓空茶園。林奕華指出,這正是台北珍貴的魅力之—,「一座搭捷運就能進入森林的城市」。這條廊道串連宗教信仰、自然生態與農業體驗,旅客可沿著指南宮千階步道望向城市天際線,再走進貓空茶園品茗、聞香,親身參與製茶體驗。「台北里山川」公共藝術計畫更將指南宮延續百年的山川祭典結合藝術體驗,呼應里山倡議(SatoyamaInitiative)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精神,打造出南區深具文化與永續觀光之秋季盛事。林奕華說:「我們希望旅客能感受到台北的慢節奏與深厚人情,在山林中體驗生活、在茶香裡留下記憶。」

▲圖片提供╱優人神鼓、台北指南宮

本網站報導之旅遊產品價格,屬於旅遊同業躉售營銷建議,不具旅行社資格之直客消費者,恕無法以該價購買,請另洽各業者直客服務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