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4期|2022.10.24|記者:編輯部
台灣郵輪市場發展的路上 重組院際整合平台是關鍵

別陷入昔日亞洲第二客源市場的迷思 Fly cruise將是未來的主戰場

日前總統蔡英文與市長林右昌、交通部長王國材、立委蔡適應陪同,視察基隆港旅運大樓郵輪通關服務、旅客檢疫設施等復航整備,期盼更新軟硬體設備後,一起努力、拚觀光、拚經濟,讓曾被評選為「亞洲最佳國際郵輪母港」的基隆港,能作為母雞帶動各港口,恢復昔日1年吸引近百萬人次造訪的榮景。

回顧疫情席捲全球之前,台灣確實掀起一波逾10年的郵輪熱潮,由於各大旅行社積極承包國際郵輪來台,在家門口便能出發體驗國際郵輪的新鮮感受,成功刺激市場蓬勃發展,進而吸引各大郵輪航商紛紛進駐台灣,締造出一段屬於郵輪的黃金歲月,更讓台灣超越香港、新加坡、日本,一舉躍升為亞洲第2大的郵輪客源市場。

然而疫情肆虐全球近3年,即便今年各國紛紛開放邊境、重新擁抱觀光客,但對於郵輪市場而言無疑是一次結構性的重新洗牌,最大關鍵因素在於亞洲各國邊境放寬標準不一,航程的規劃上極其困難,尤其中國大陸依舊處於清零策略,即使日、韓等國開放邊境,零星梯次的航程對於航商而言依舊壓力巨大,因此許多國際航商不約而同將旗下郵輪重新調回歐美等主戰場,亞洲相對進入空窗期。

但對於高度重視觀光的亞洲各國而言,國際航商的撤離意味市場從零開始,不啻是個發展的突破口,當各國回到同一個起跑點,後續郵輪航商是否彎靠,除了郵輪人口紅利外,便取決於各國的行銷手段與優惠策略。

亞洲各國中,最重視郵輪莫過於新加坡,作為亞洲最早發展郵輪產業的國家,無論在母港經營、國際行銷上都廣獲好評,甚至曾被國際郵輪協會(CLIA)譽為「全球最有效率的郵輪碼頭經營者」。而剖析其致勝的關鍵,可歸納出1.優越的海港條件;2.母港所延伸出的郵輪產業鏈成熟;以及最關鍵的環節:3.政府高度支持。

為了提升郵輪的競爭力,1989年新加坡旅遊局便成立了郵輪發展署,扮演郵輪發展的推手,其次便是成立新加坡Flycruise發展基金,用於爭取國際航商到訪的誘因之一。由此不難看見,當政府的手願意深入單一產業促進發展時,其效益將能發揮加乘的驚人成果。然而台灣在郵輪觀光發展上,並非不重視,只能說仍待提升。

過去台灣雖穩坐亞洲第2的寶座,然而探究優異成績的背後,最大主體是仰賴國人出遊的支撐,其中Flycruise的比例極其低,市場的天秤幾乎全部傾向於出境,而這種模式高度仰賴過去蓬勃的郵輪熱潮,倘若後疫情時代台灣民眾搭乘郵輪的熱度不再,無疑宣告台灣不再是坐二望一,而是得從末段班去追趕各國。

從新加坡的案例可以看出,政府支持產業的重要性與關鍵性,而台灣最需要的莫過於院際平台的成立,以及專屬組織的設立。

台灣郵輪市場的發展問題,在於政府將郵輪視為「觀光」的一環,而非「單一經濟體」,因此郵輪歸責於交通部,由港務公司負責港口建設與招商、航港局專司船舶運送業務與船務代理等,而觀光局則負責推出相關優惠方案與海外行銷宣傳。

然而郵輪所衍生出的供應鏈涵蓋各產業,無論人才需求、貨物補給、港口經濟的挹注等,都應該從更開闊的視野去探討,而不是只仰賴交通部自我的橫向溝通即可。

如同過去《旅奇週刊》一再疾呼:「台灣觀光資源散落於各部會,沒有院際平台作為溝通管道,各政府機關只能以本位主義的方式進行業務推廣。」

郵輪的推動亦是如此,該業務涉及了衞福部、內政部、財政部、國發會、國安單位、交通部及所屬的航港局、民航局、觀光局、臺灣港務公司7個港口,以及擁有國際港口的宜蘭、基隆、新北、台中、台南、高雄、花蓮等縣市政府。

倘若沒有院際平台扮演中間角色,資源便無法串連、力量無法集中,台灣郵輪也將重回高度仰賴國人出遊來支撐,而不是放眼全球數十億的旅遊人口。從跨部會橫向資源串聯的院際平台,到建立專司郵輪業務的單位,進而設立單一的郵輪發展基金,才能有效刺激國際航商彎靠、國際旅客來台體驗Flycruise,最後帶動台灣郵輪市場邁向均衡且健康的方向發展。

本網站報導之旅遊產品價格,屬於旅遊同業躉售營銷建議,不具旅行社資格之直客消費者,恕無法以該價購買,請另洽各業者直客服務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