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11/28宣布,考量國內疫情趨緩且穩定可控,經持續滾動檢視國際及國內疫情,以及盤點國內防疫與醫療量能後,自12/10零時起正式取消入境人數限制。
此一宣布,代表著過去各家航空公司因為入境人數限制而有所侷限的航班數,得以能視市場需求而逐步恢復,不僅旅遊同業操作的空間大幅增加,商品售價也勢必有所調整。然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的條件中,卻依舊存在著0+7的限制,雖說對於出國的台灣民眾而言並無多大影響,但入境客乃至於入境旅遊業者而言,仍有大量不便。
根據規定,0+7的規範下,入境旅客須配合於國際港埠領取4劑家用抗原快篩試劑,於7天自主防疫期間進行檢測。也就是說,當團體旅客入境來台後,便需要於入境當天的第0天,或自主防疫的第1天進行檢測,若要外出便需要2日內快篩檢測陰性結果,才能自由移動。
然而0+7的持續施行,即使入境已經取消總量管制,台灣也於12/1起正式放寬戶外口罩限制,未必能成為吸引國際旅客到訪的誘因。
原因1.法規限制過多:但對於許多來自已經全面解封國家的旅客而言,需要不斷配戴口罩已是一個抗拒點,再加上0+7的入境指示、需快篩陰性的限制,或多或少都影響造訪的旅遊意願。
而放眼國際,也有許多知名的旅遊國度,早已取消各項入境限制,同樣的費用並不一定需要選擇限制更多的旅遊地區,致使台灣無法進一步有效吸引國際入境旅客目光。
再者,0+7採取自由心證,對於自由行旅客而言並未有過多影響,然而旅行社為了遵守規範、避免造成團體集體染疫等情況,只能盡全力說服旅客檢測。
原因2.團體操作諸多不便:針對交通部觀光局公告的《旅行業辦理入境團體旅遊操作指引》中,入境團體旅客的規範相對嚴格,無論是入境團體旅客由旅行社安排遊覽車或專車接送、不與國人同桌共餐,以及住宿原則1人1室,同行同團可採多人1室等,種種規範對於業者而言操作綁手綁腳,亦讓國際旅客訪台無法盡興。
原因3.國際郵輪持續觀望:雖說指揮中心已解除兩年8個月的「禁郵令」,核定國際郵輪可到台灣,但考量防疫風險較高,登船出遊或入境下船都須完整接種疫苗滿14天,並持當日或前1日篩陰證明。對於郵輪業者與接待入境的業者來說,郵輪這種大型的群聚空間,若仍有0+7的種種限制,無疑是進一步限縮操作的空間,不如靜待台灣方開放後再決議。
總體來看,其實台灣早已進入「與病毒共存」的社會集體意識中,但在法規上,卻仍有戶外脫口罩、室內戴口罩等規範,國際旅人來台亦有0+7的限制,因此即使放寬總量限制後,面對更多早已開放的國家,相信台灣仍無法進一步刺激入境市場的需求。
以日本為例,目前僅剩下72小時的PCR陰性證明,韓國則是事先申請K-ETA即可擁有2年的入境資格,新加坡亦僅需事先申請電子入境卡,即可免隔離、免篩檢,面對以上熱門的旅遊國家,台灣是否有更強烈的旅遊競爭力與誘因來支撐0+7的策略。
走向後疫情時代,要邁向正常生活,滾動調整相關策略與防疫配套的步伐也應該加速,才能真正有效帶動台灣觀光恢復昔日榮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