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1期|2022.12.12|記者:編輯部
讓台灣觀光與ESG連結 疫情成為產業重新思考的契機

從E - B i k e 導入旅遊供應鏈看見旅遊可轉變性 讓觀光產業與E S G 對接進而創造永續發展

金管會近期公布,台灣企業對於ESG(Environmental環境保護、Social社會責任、Governance公司治理)議題的重視,在近幾年有突破性的增長,除了編製CSR報告書家數已高達493家,2020年台灣企業入選DJSI(道瓊永續指數)世界指數或新興市場指數的公司共多達26家。值得關注的是,台灣在「企業ESG資訊揭露」的分數上得到39.6,成為亞洲之冠,更是全球第3。由此可見,永續已經成為企業乃至各國高度探討的議題,面對邁向地球村的現今社會,台灣該面對這場全球運動,如何引導碳排相對不低的觀光業與永續對接,值得深思。

這場名為「永續」的國際賽局中,最初起源於聯合國於2015年發布「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含17項目標(Goals)及169項細項目標(Targets),其核心理念莫過於「既能滿足現今的需求,又不損害後代子孫的生存空間」。至此,全球發展邁入下一個階段,各國紛紛將減碳作為國家發展的首要任務之一,各大跨國企業也群起效尤,將ESG納入公司發展的議程之一,致力保持領先地位,可以說一時間「永續」已經成為國際顯學。

從整體來看,綜觀全球的減碳進程,已有198個國家及713個地區承諾淨零目標,東亞地區的中國大陸、日本、韓國於2020年相繼宣布預計2060年或2050年達成。台灣也在2015年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明定2050年溫室氣體排放較2005年減少50%,並提出2030年較2005年減少20%的中期目標。

然而高度仰賴旅客大幅移動的觀光產業,最大困難點是如何在保持現有競爭力的同時,亦能跟上國際發展的趨勢發展永續旅遊,甚至導引更多旅客投入永續的遊程中,進一步擴大市場的胃納量,席捲全球的Covid-19或許是讓台灣重新審視永續發展的絕佳時刻。

接近3年的全球封閉,讓觀光產業擁有更多時間思考,是要恢復到過去的榮景與商業模式,或是藉此發展出更多新穎的業務延伸服務觸角,進而與世界接軌,「永續」便成為最佳切入點。

當淨零碳排成為世界共同目標,旅遊產業要如何做到,才能跟上永續或是ESG的浪潮?單從食宿遊購行的「行」來說,要與永續旅遊的浪潮銜接,並且滿足政府淨零碳排的目標,電動自行車E─Bike的出現可成為交通工具(火車、高鐵、郵輪)間穿針引線的角色,讓旅遊的方式多了新變化,同時達到減少碳排放的雙贏局面。

如全球自行車產業龍頭的巨大集團,號召了台灣33家自行車業界的企業領袖,共同組建「自行車永續聯盟(簡稱BAS)」鼓勵消費者騎自行車,同時也建立消費者減碳觀念,並推出「減碳騎行護照」,每一次的騎行,就計算減碳點數,未來拿著減碳護照,不論是買車票、看電影或吃美食,都可獲得優惠。

電動自行車或許帶來的是整體遊程中小的改變,但將這個永續的概念逐步落實到餐飲、住宿、娛樂、購物等旅遊相關供應鏈,如選擇綠色餐廳、入住環保旅宿,或是在遊程中添加社區關懷、文化探訪、海洋生態照顧等,進而讓台灣建立起完整的綠色旅遊供應鏈,都能讓旅程蛻變出新貌,也讓觀光業能與追求ESG的國際企業接軌,進而創造更寬廣的市場胃納量,能讓觀光真正走向永續。

本網站報導之旅遊產品價格,屬於旅遊同業躉售營銷建議,不具旅行社資格之直客消費者,恕無法以該價購買,請另洽各業者直客服務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