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8期|2023.02.06|記者:編輯部
從淨零碳排到邁向永續發展 社區旅遊成為關鍵

觀光圈、農村再生、地方創生成台版社區旅遊最佳示範 政府應持續性投入資源、輔導產業茁壯才能創造台灣觀光新面貌

隨著各國高度關注永續發展與淨零碳排,各行各業無不將發展願景與目標往這個全球性議題靠攏,原因在於當國際開始制定相關規範後,碳排控制將是未來各產業生存的關鍵,如何在後疫情時代銜接上這個全球議題,也成各界持續邁進的目標之一。

以觀光業為例,伴隨著千禧年前後開始跨國旅遊的大量湧現,人們已經逐漸將航空視為便捷移動橋梁,也使得觀光業成為高碳排的產業之一。在觀光發展上,如何與永續發展目標、淨零碳排銜接上,「社區旅遊」(Community based tourism,簡稱CBT)或許是解方。

早於疫情前,市場便能逐漸感受到消費習性的巨變,走馬看花的行程已不再是旅客的首選,更多人期望能深度探訪當地,將時間充足保留在人文、歷史、美食的在地體驗上。隨著疫情的侵襲下,無疑加速消費者的習性改變,人潮擁擠的景點不再受寵,能挖掘更有故事性的旅遊反而備受喜愛,而這便成為「社區旅遊」加速發展的關鍵。

對接永續發展目標的第11項「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和社區」的社區旅遊,概念是讓在地人能透過導覽、食農教育、工藝品製作、特色農作物發展成伴手禮等方式,除了能帶給觀光客截然不同的旅遊體驗外,也能為在地創造經濟產值。

然而促進社區旅遊成形,除了內部的居民須有集體共識外,更需要外部的助力作為協助,才能帶動居民願意投入心力與時間,一同改變在地。可以說,廣義上的社區旅遊,便是現在產業界所熟悉的觀光圈、農村再生、地方創生、客庄小旅行等。

透過公部門的資金挹注,帶動當地有志之士一同加入,攜手為家鄉的改變絞盡腦汁,最終推出獨具特色的觀光遊程或旅遊服務,讓民眾乃至於外國觀光客,能深度認識家鄉,進而創造一再重遊的意願。

長遠來看,社區旅遊並不是仰賴政府的長期資金挹注,而是讓在地人擁有強化自我的能力,以循序漸進的方式一步步培養,最終將主導權交還社區,達到自給自足的關鍵。然而這種計畫絕非一蹴可幾,一如農委會推動的農村再生,便是一個橫跨10年、高達1,500億元的長遠計畫,才能成功翻轉2千多個社區蛻變新貌。

而台灣在疫情期間所推出的「觀光圈」計畫,距今已執行2年,隨著邁入計畫2.0中後期,全台已成立17個觀光圈組織。然而國境開放後,至今也尚未確定後續計畫是否繼續推行,如何讓過去翻轉在地的心血與能量不白費,持續推動觀光圈順利上軌道,甚至能成為觀光局在國際行銷上的一把利器,便需要更為明確且穩定的策略,包括預先規劃3.0計畫,進而擬定出短、中、長期目標,才能讓產業有所依循、也有繼續邁進的動力。而不是讓觀光圈彷彿淪為一年一度的標案概念,在地社區或觀光圈仍在顢頇學步卻突然放手,讓在地組織顧此失彼、無法常態化運行。

長期的計畫、穩定的資源挹注,才能讓社區旅遊真正在台灣發光發熱,最終能以點、線、面的方式,逐漸成為台灣觀光發展的強盛基礎。

本網站報導之旅遊產品價格,屬於旅遊同業躉售營銷建議,不具旅行社資格之直客消費者,恕無法以該價購買,請另洽各業者直客服務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