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8期|2023.04.10|記者:編輯部
台灣觀光發展的最後一塊拼圖: 分源分流

前端國際行銷需搭配後端旅客輸送各縣市 有效將國際旅客觀光挹注發揮最大化

隨著2023年全球各地皆已加入邊境的開放,能看見各國紛紛祭出多元的國際行銷與宣傳,企圖以最快速度恢復自身的觀光競爭力,許多大牌明星也紛紛成為形象代言人,從網球巨星費德勒與知名脫口秀藝人Trevor noah邀請旅客一起搭乘火車領略瑞士之美,到郭富城、陳慧琳、鄭秀文一起以簡潔有力的口號「Hello hongk ong」歡迎旅人重返,都展現出各個觀光國度熱切歡迎旅客到來的意願。而寶島台灣同樣在此次的觀光行銷戰中積極突圍,從祭出補助誘因到參加國際旅展爭取曝光,然而產業界也發現:台灣無論在疫情前後,依舊沒有針對旅客訪台的後端作業進行「分源分流」的作業,使得國際觀光客仍會壅塞於首都圈及一線城市,其餘區域未能有效迎接觀光客的到訪。

其實從各國在觀光發展能發現,吸引國際觀光客到訪僅僅是第一步,關鍵在於如何有效引導大量的國際旅客能輸送到其他區域,而不會過於集中於首都或發展完善的城市,將觀光效益發揮到最大值。

以台灣出境熟悉的市場來看,韓國是絕佳範例,過去在韓流席捲全球的旋風之下,吸引大批台灣民眾開始前往,然過去因為消費意願、航線過於集中等多重原因,使得旅客大多透過仁川、金浦等機場進入首都圈走訪。隨著韓國觀光公社的積極推廣,同時鼓勵旅行社開始包裝其他區域的商品,連帶促使航空公司開始飛航,讓電影之都─釜山逐漸成為各個飛航韓國的航空公司標配航線,甚至將飛航範圍延伸到清州、大邱,促使旅客的腳步從過去集中於京畿道、江原道的旅遊模式,開始深入到慶尚南/北道等區域。

鄰近的香港亦是如此,過去作為亞洲金融、貿易重要城市,為了強化自身的競爭力,香港特區政府長期進行各項優化工程,除了透過「2030年計畫大綱」啟動開埠以來最昂貴的基建計畫強化入境吞吐量,更在2018年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後,讓粵港澳在內的大灣區一躍成為全球關注的超大型經濟區,不僅將三地的交通改善打造一日生活圈,到粵港澳三方政府未來經貿發展,更能藉由香港這座金融貿易城市作為入境的口岸,有效將龐大的國際觀光客逐步輸送到旅遊中心─澳門,進而帶動珠海成為旅遊觀光與物流的新興中心,同時刺激佛山、中山等城市的地方發展。

而疫情前後開始備受注目的越南,也從過去人流集中於旅遊勝地─河內、經貿重鎮─胡志明市,開始藉由各區域的國際機場分流,從中越峴港、芽莊,到最大離島─富國島,都大大帶動國際旅客到訪,成為歐美日韓俄等國的度假勝地。

上述探討的分流分源案例,在泰國、日本等觀光大國都能看見,顯見國際已將該項政策作為觀光發展的指標之一。作為海島型國家的台灣,在國際宣傳的同時,也應該積極規劃分流分源的模式,先進一步確立台中、高雄的機場定位,以中進、南進等方式爭取國際旅客,配合現今推廣的「花東永續旅遊境外包機來台獎助要點」將人流從東部引進。於此同時,也應積極與外籍航空、國外組團社溝通,吸引更多外籍航空進駐桃園以外的國際機場,帶動產業界願意包裝新穎商品,以此創造更多誘因來抓住國際旅人目光,才能有效在既有的市場之外,挖掘出更多潛藏客群,真正加大台灣觀光發展的吞吐量。

本網站報導之旅遊產品價格,屬於旅遊同業躉售營銷建議,不具旅行社資格之直客消費者,恕無法以該價購買,請另洽各業者直客服務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