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3期|2023.10.03|記者:編輯部
從梧北社區的產地到餐桌 看見台灣韌性觀光的無限潛力

全面整合在地各產業鏈 將精緻與質感2大關鍵導入農村旅行 部會宜加速整合、引導在地產業與觀光對接 達到「越在地越國際」

隨著出遊的門檻越來越低,人們對於旅遊的內容與要求便越發挑剔,過去常規的走馬看花行程在當今旅遊市場已無法滿足大眾,反而開始出現為數眾多、對於旅遊高度追求特殊性與體驗性的旅人,如行之有年的食農小旅行,便在過去幾年來開始獲得廣大關注,本週封面故事的「農鄉食藝」,便是個絕佳案例。

一個中南部常見到不行的偏鄉小鎮,一個老式的三合院空地,一個再尋常不過的鄉間生活搭配著南台灣獨有的爽朗天氣,卻因為一群人的加入而開始不同。在農業部、雲林縣政府等單位輔導下,由口湖鄉金湖休閒農業發展協會攜手眾多單位通力合作,選擇了梧北社區作為舞台,一起將這個中南台灣最常見的風景線賦予了新面貌。

除了將已盛行多年的「產地到餐桌」模式作為基調外,令人驚豔的是活動之中的「精緻度」,主辦單位透過在地青年所創立的專業外燴團隊親自操刀,將來自雲林各鄉鎮青農品牌進行加工,一道道代表著家鄉味的美好料理上桌,加上花藝師的精心設計、在地樂團帶來的美妙音樂,加上徐徐的晚風與一輪明月,瞬間讓農家樂的層級進行了大躍進。

值得注意的是,活動中所不斷強調的重點在於「在地性」,從在地青年所創立的農特產品牌,到專業的團隊進行分工、提升整體質感,到燈光、音樂、鮮花擺盤帶來的多重感官震撼,達到了真正的「越在地卻越國際」。

其實近幾年來這種充滿質感的餐桌並不少見,在疫情期間便有許多單位試圖將餐桌的整體質感進行提升,如日月潭觀光圈聯盟便曾在去年攜手幸福果食共同創辦人─簡家旗一起推動「稻田裡的餐桌計畫」,即使餐桌的售價不斐,卻依舊創下亮眼的成績單。農業過去是台灣在國際的代名詞之一,至今仍有許多縣市仍以龐大的一級產業獲得「農業大縣」的美譽,然而如何將這一項優勢與觀光完美整合,成為台灣「韌性觀光(Resilience Tourism)」的一環,仍有賴農業部與交通部觀光署等單位持續腦力激盪、不斷創新。

翻開國際的案例,日本隨著通過「農山漁村活性化法」等法案後,積極進入農村活化的築底工程,包別與國土交通省觀光廳簽訂「農業觀光合作促進協議」共同帶動遊客走進農村;同時透過生鮮農產品直送農民超市的模式,將產品打造成伴手禮,吸引觀光客選購與走進產地,甚至透過政策將產品導入郵輪碼頭與機場,進一步抓住國際客目光。

同樣積極進行農村轉型的韓國,在「建立一個宜居農村」農村政策的主軸下,以振興農業旅遊作為策略,積極開發農業六級產業化等加值服務,將自然、文化、民俗轉換為觀光發展資源,透過大小型農協超市的平台,將農產品導入餐廳與學校,不僅利於在地農村展,亦能成為吸引國際旅客走進農村的關鍵。

農村旅遊,是以農業作為載體的新形態旅遊模式,由於每個農村社區的性質、特色各有千秋,反而能孕育出專屬於自己的旅遊特點與魅力。隨著觀光署的升格,同時也確定將朝著擴大農業部在內的「3部2會」合作、將台灣的觀光資源進行整合,豐富旅遊體驗的內涵。於此同時,民間單位也應該在農業觀光上不斷挖掘特色、提升質感,讓田野餐桌能更具品質、細緻,真正成為體驗者的享受,而不是單單為了豐富旅程獨特性的「將就」,民間、主管機關的雙管齊下,我們可以樂觀預期農業在內的台灣「韌性觀光」將不斷蛻變出新貌,成為觀光的新興競爭力。

本網站報導之旅遊產品價格,屬於旅遊同業躉售營銷建議,不具旅行社資格之直客消費者,恕無法以該價購買,請另洽各業者直客服務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