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意外,今年將是全球旅遊回到正常軌道的終點站。根據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UNWTO)1月份公布最新的世界旅遊晴雨表統計,去年國際旅遊恢復力道十分強勁,已經達到疫情前水準的88%,國際旅客數達到13億人次。在優異的基礎下,隨著航空運能的陸續恢復、亞洲市場的逐步復甦,加上原先觀望的旅客信心重拾之下,2024年底前將真正步入後疫情時代。
在各地區的恢復力道中也能看見目前的旅遊趨勢,如中東為目前唯一正成長的區域,入境人數甚至相比2019年提升22%;歐洲仍為全球旅客的首選,強大的區域內需加上美加、亞洲等旅客的湧入,使得數量恢復到疫情前的94%。其他如非洲則達到疫前96%,美洲則有90%的表現。
然而作為人口數量最為龐大的亞洲,卻仍在努力復甦中,據統計亞太市場2023年旅客吞吐量僅達到疫情前的65%,若單以區域來看,南亞地區已經恢復到87%,東北亞則只有55%的恢復量。不難看出,在復甦熱潮中,亞洲市場仍有巨大的成長空間。然而整體來看,在多數國家放寬簽證等旅遊便利化措施,加上如2024巴黎奧運等大型賽事登場催化加持下,今年市場仍呈正向的方向邁進。
在這樣的榮景下,觀光市場有哪些關鍵需關注?扣除掉全球經歷的通貨膨脹、高利率、持續波動的油價、地緣政治逆風、人力資源短缺等不可抗的因素外,旅遊消費信心已經成功恢復,如何精準掌握旅客的疫後需求便成為業者端出相應牛肉的對策。
在旅遊成本相比疫情前更為高昂的情勢下,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更具驚喜的遊程,抑或是能與國際趨勢契合的永續實踐,都成為消費者在選購旅遊產品時所扮演的關鍵點,這股趨勢在許多研究報告中都能看出。
因此,能觀察到越來越多同業開始投入客製化服務,小包團的旅遊需求亦強勢而生,甚至不少旅客選擇在難得的假期,前往更具特色的秘境探訪,而這些都將成為在競爭激烈的紅海市場之中,中小型業者在各大躉售業者夾縫下脫穎而出的關鍵。簡單來說,後疫情時代的消費者,更注重旅遊時的「個性化」服務。
視線回到台灣旅遊市場,雖然成功渡過航空罷工的危機後,業界卻又在小年夜前夕突然接到一紙命令,讓兩岸旅遊在尚未真正重啟前再度打入低谷,面對過去扮演著重要角色的市場瞬間大門關閉,勢必引起產業的反彈。然而政治之事只能靜待各大公協會扮演中間管道,與公部門積極協商、爭取觀光業應有的權利,業者們在這段時間除了持續穩固其他既有線路外,當務之急是確立發展方向、掌握旅客需求、持續優化商品,甚至能迎合疫後市場需求包裝符合消費者喜好的客製化商品,才能在旅遊市場真正全面恢復時,再度在商海之中奮勇衝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