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關稅的議題持續發酵下,受到波及的各大企業針對未來MICE舉辦與否,大多採取觀望的態勢;而作為台灣民眾出遊首選的日本線,同樣因為受到眾多「預言」話題影響,讓這個業者眼中的金雞母區域,首度在第2季度銷售狀況出現下滑,甚至暑假收單狀況相比過往趨緩,都讓各界對於今年的觀光前景預測趨於保守。然而對照全球整體發展趨勢預測,多數仍偏向審慎樂觀。
如世界觀光旅遊委員會(WTTC)2025年最新《經濟影響研究報告》中,便指出全球旅遊與觀光產業在面對經濟不確定性與地緣政治壓力的環境下,卻依舊展現出驚人的韌性與成長潛力,預估今年全球國際旅客支出將達到史無前例的2.1兆美元,相比疫情前高峰(2019年)多出1,640億美元,整體產業產值預估將達11.7兆美元,占全球GDP的10.3%,達到歷史新高。
剖析其原因,最關鍵之處在於新興或積極轉型的經濟體成為全球旅遊復甦的重要推手,如沙烏地阿拉伯計劃在2030年前投入8,000億美元於觀光基礎建設,顯示該國邁向觀光經濟導向的決心。歐洲市場亦持續強勁復甦,以法國、西班牙為代表的成熟旅遊國家,紛紛透過智慧投資與政策創新,成功吸引大量國際旅客,穩居全球旅遊市場前2大目的地。
因此在整體表現正成長的情況下,今年全球旅遊業預計將創造1,400萬個新職位,而旅遊業總就業人口將達3.71億人,超過美國總人口,代表旅遊業對全球勞動市場貢獻依然關鍵,且涵蓋飯店、航空、零售、導覽、科技應用等多個子產業,對新興經濟體特別具有吸納就業的潛力。
儘管整體數據表現強勁,WTTC仍指出,目前全球旅遊市場的復甦速度正處於高度不均衡的情勢,如美國、德國與中國大陸等成熟市場,在國際旅客支出成長方面表現相對疲弱,尤其中、美分別因為旅遊需求轉為內需消費、通膨與地緣政治造成旅遊意願壓抑等問題,在2025年成長動能都處於放緩階段,無形中也拖緩了整體的成長性。
綜觀WTTC報告我們可以發現,雖說旅遊市場或多或少會因為話題等影響出現成長疲軟,但整體而言,旅遊業正在邁向強勢復甦與長期成長的黃金期,各國除了更積極搶攻國際客到訪外,也將會透過大型觀光投資作為誘因,進一步迎合旅客的出遊需求與期待。而部分區域復甦速度與發展路徑仍分化明顯,因此企業可聚焦於具成長潛力的新興市場如中東與東南亞,以因應旅客對環境與體驗品質的高度期待;同時,永續、低碳、智慧化等面向,依舊是未來旅遊模式的關鍵發展方向。
總編輯 王 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