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9期|2025.08.04|記者:王政
亞洲廉航版圖重新洗牌

亞洲廉航版圖重新洗牌

根據IATA於6月份發布的「保護主義正在崛起」報告書中提及,預計今年度航空旅運需求,以客運收益公里數(RPK)計算將成長5.8%,其中亞太地區以9%的幅度、動能成長占比達全年度52%,將領先歐洲成為全球增幅最快的區域。而亞太、歐洲地區之所以都能領先全球平均增幅,關鍵得益於低成本航空的推動。

然而,近期亞太LCC的版圖卻出現洗牌,除了FlyJaya、Parata Airlines等新興勢力加入,最大新聞莫過於澳洲航空7月底正式關閉旗下以新加坡為基地的LCC品牌─捷星亞洲(Jetstar Asia),預計將全數資源與近百億台幣的資金轉投回母集團,成為紐澳市場未來機隊更新計畫的基礎。

作為當年為了搶佔強勢崛起的亞太低成本航空市場占比、飛行至今超過20年的老牌廉航,捷星亞洲的倒閉進一步凸顯了亞太LCC市場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激烈競爭狀況。

探究迫使澳洲航空作出斷尾求生的主因,在於捷星亞洲疫後經營成本漲幅不斷攀升,從供應商成本到機場費用都遠超疫情前,預計在本財年將承受3,500萬澳元的息稅前利潤(EBIT)虧損,沉重的經營成本加上外部如AirAsia、酷航等列強環伺,使得市場空間不斷壓縮,最終迫使澳洲航空不得不作出子品牌結束營業的艱難決定。

相比於老品牌的殞落,在品牌定位、服務區域、機隊規模大抵相同的台灣虎航,卻反而能持續寫下亮眼的表現,繼續在競爭的市場中穩占一席之地,值得探討。由於兩者相似性高,不僅皆以A320為單一主力機型、機隊數控制在20架內,且背靠具有相當規模的傳統航空作為母公司,加上皆無內陸航線作為支援,因此雙雙選擇將發展主力放在東北亞、東南亞區域的向外擴張。

然而恰恰是品牌定位、拓展策略、母公司戰略支援與整合度,以及機隊規模,成為台虎能繼續展翅高飛,捷星亞洲黯然退場的關鍵。

以品牌定位為例,相比於捷星亞洲對內面對酷航的急速擴張,一旁則是蟬聯多年的全球最佳LCC─AirAsia比鄰,台虎擁有台灣唯一低成本航空品牌的優勢,加上成功上櫃上市,在品牌辨識度上得以脫穎而出,成為面對各界競爭的第1條護城河。

拓展策略上,雖說雙方皆以亞太區域航線為主,然而相比捷星亞洲在熱門航線上得與其他競爭者高度重疊的壓力,台虎除了飛航東南亞熱門航線外,絕大部分運能都鎖定在台灣消費者最喜愛的日本市場,多年布局下,憑藉著連傳統航空都難以企及的飛航密度與航網,建構出第2條護城河。最終則是與母公司的垂直戰略支援,雖說因為上市使得股權相對釋出,然而華航依舊保有台虎超過6成的持股比例,且無論在集團發展策略、航線共構、維修共享上,都能獲得集團更強的資源挹注與整合優勢,相比於捷星亞洲屬於跨國合資,而無法在母集團戰略上具備優先性的獨立運作,自然缺乏強而有力的後盾。在綜合對比之下,台虎擁有更為穩固的經營結構與市場環境,也成為能持續在疫情後脫穎而出的根本原因。

放眼未來,當旅遊市場逐步走向高原期,在客運需求回升但營運利潤相對偏低,且新興LCC持續增加等綜合因素下,作為成長動能最大的亞太地區激烈程度已可預見,也再再考驗著各家LCC們如何進一步拓展出專屬自己的飛航跑道。

總編輯 王 政

本網站報導之旅遊產品價格,屬於旅遊同業躉售營銷建議,不具旅行社資格之直客消費者,恕無法以該價購買,請另洽各業者直客服務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