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9月初旅行業品質保障協會的新任團隊底定,加上台北市旅行公會第20屆第1次會員大會於9/16落幕,牽動全台近4千家旅行社的2大公協會選舉,至此正式劃下句點,也結束了數個月來的角力與競爭。
身為旅遊產業的觀察者與陪伴者,《旅奇週刊》持續關注這2場選舉的發展與走向。在激烈的過程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選舉本身的結果,更浮現出一些值得檢視與改善的制度性課題。
以觀察者角度來看,此次北公會選情明顯比品保協會更為激烈,不同於過去2派或3派清楚對壘,本屆理監事候選人報名人數突破300位之多,創下公會成立50年來新高。龐大的候選人數的背後,代表著選票設計、投票與開票流程困難,也成為選舉初期便需克服的挑戰。
隨著選舉時程展開,雙方團隊開始相互出招,從海量獨立參選人策略、委託書的爭取與使用、網路宣傳攻勢,到投票當日的排隊動員與餐會造勢,皆反映出各陣營的決心與應變能力。這些行動也展現業者們在複雜的公會規則下,依然能靈活尋找突破口。
然而,策略多元的背後也凸顯出制度面待改進的3大問題:
1.候選人過多的挑戰
海量參選人雖是策略,但讓投票、開票更複雜,增加會員投票負擔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因此也有業者提出未來是否應參考公職選舉設置「保證金制度」,以確保參選人對公共事務的嚴肅態度,值得討論。
2.委託書規範的模糊
委託書的爭取一直在選舉中扮演關鍵角色,但因使用順序牽動勝負,導致當日出現清晨排隊與爭議不斷。雖受《人民團體法》第38條限制無法取消該制度,但如何在現行框架下提升公平性,是未來必須思考的方向。
3.投票流程的優化
本屆因候選人過多與票卡填寫繁瑣,造成投票時間被拉長,加上外頭的排隊動線不明,使得現場數度爆發爭執,甚至需警方維持秩序。相比之下,品保協會雖出席人數是北公會的一倍有餘,但因動線規劃順暢,反而能更有效率完成。
平心而論,選舉過程需要投入大量心力與資源,結果難免幾家歡喜幾家愁,但旅遊業是彼此依存、相互合作的產業,若因選舉而撕裂彼此關係,並非會員所樂見。
因此回歸根本,公協會存在的目的,在於凝聚會員、推動產業發展的角色。隨著現代社會不斷演進,如何在現有規則上持續優化,避免流於無止盡的選舉內耗,是公協會真正需要面對的課題。唯有如此,才能在下一個50年,持續扮演會員的後盾,並推動產業往前。
總編輯 王 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