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疫情期間的低迷,當前全球旅遊市場正處於強勢復甦階段。根據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UN Tourism)最新發布的《世界觀光評估報告》,今年上半年全球出境旅客已接近6.9億人次,較2024年同期增加3,300萬人次,第1與第2季度皆維持5%的穩定成長。旅客支出也持續上升,延續去年國際旅遊收入突破2兆美元的歷史新高,2025年更有望再創紀錄。
這些數據顯示,即便國際局勢仍受地緣政治與貿易摩擦干擾,人們的旅遊熱情依舊不減。正因如此,世界各大觀光強國無不積極布局,爭取更多國際遊客,積極恢復千萬訪客人數的台灣自然也在其中。我們可以發現,台灣其實自疫情解封後便不斷調整行銷模式,從觀光署對於全球的宣傳布局擴張,到各縣市不斷前往海外主力市場行銷,藉由不同的策略推動,一一應對需求不斷轉換的消費市場,但都有一個通用的現象,便是「打群架」的集合式行銷開始盛行。
回顧過去,因為國際旅客帶來龐大外匯,讓各縣市多處於競爭關係。然而受限於地理條件,單一縣市往往難以具備完整優勢,例如缺乏國際機場與港口,或缺少具代表性的山水景觀,導致在國際舞台上難與知名旅遊城市抗衡。
雖然疫情前已有如「中台灣觀光推動委員會」等聯盟,整合苗栗至嘉義7縣市,從一級產業延伸至二、三級產業,豐富了遊程內容,但隨後因政權更迭與疫情衝擊,推動一度中斷。
所幸,台灣逐漸體認到「合縱」的重要。觀光署推動的「觀光圈」模式,先以單一風景區帶動在地產業,再進一步進行多區域的整合;地方縣市合作案例也有北台灣的「基北北桃合作交流平台」,將觀光納入合作範疇、攜手遠赴海外行銷,展現台灣不斷突破觀光宣傳天花板的企圖。
近期,這股區域整合的趨勢再度邁向新里程碑。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南投、雲林、嘉義等8縣市共同成立「台灣中區觀光圈聯盟協會」,以跨縣市、跨單位的方式整合資源,提升整體能見度與競爭力,攜手迎戰國際市場。
集合行銷的優勢在於:其一,資源整合與互補,能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深度遊程,強化旅客體驗;其二,區域品牌效益擴大,不僅分攤行銷成本,更能加深國際遊客對「中台灣」的印象。
不過,區域聯盟仍有挑戰。不同縣市在政策、資源與利益上存在差異,如何在「共同推廣」的基礎上,如何凸顯中台灣的整體形象,同時展現各地獨特文化,是一大課題。此外,經費與資源的長期穩定性,也決定了此模式能否由短期熱潮走向永續發展的關鍵核心。
然而整體而言,「台灣中區觀光圈聯盟協會」正是現階段最合適的解方。它由民間主導、官方輔助,以自下而上的方式推動觀光,不僅體現區域業者的決心,也能有效整合中央與地方資源。未來,隨著這種「打群架」的行銷方式能持續深化合作與做出品牌定位,台灣觀光將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展現更完整、更具競爭力的形象。
總編輯 王 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