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村我齊力共榮。
北漂議題最近很夯,我非常感佩在外打拼後願意回鄉服務者,不管是年輕人或是有社會歷練者,他們有著不同的理想和思維,也許背後存在著不為人知的目的性,但不約而同的是,他們都有共同的理念,就是想為自己的故鄉「多做一些事」。
我們閱讀了許多國內返鄉創就業成功案例,也學習了日本在地創生一些模組化作為。本次因為出席亞太旅行組織(PATA)「旅遊目的地行銷研討會」,因緣際會能夠探訪泰國中部孔敬地區(KhonKaen),這個城市對台灣觀光客而言是個陌生的場域,也是泰國觀光旅遊部及會展局設定為未來重要發展的區域。人口2百萬的城市看似有生活機能與活力,但在基礎建設、觀光發展上卻仍維持純樸寧靜的環境。在這1次PATA參訪行程中安排到1個有機民居參訪,我們看到了「生活即觀光」,如何運用「生活」成為觀光、景點及產業成為的發展進行式。
生活,就是一種藝術、過程、學習
與其稱其民居或農家倒不如等同於台灣休閒農場的概念來稱呼比較實際,這樣觀光點土地面積不大,他們期望透過有機農業及在地生產、自給自足的方式來維持生活並融入周邊相關產業一起共榮發展。提供有機農業種植、泰國傳統料理烹飪學習製作、在地食材減碳利用、以及遊客DIY體驗過程。
期間,有幸和農場的主人做短暫的交流與接觸,為什麼她要回到這個地方開闢這樣的一個民居與有機農場,她的起心動念為何?可以很清楚的發現她告訴我就是「想回家了」;城市的生活不屬於她;想跟自己的父母在一起;想要為這塊土地做一些事情。人生何復如此,我也希望有一塊土地來追尋自己的夢想。
現在很多年青人願意回鄉做自己的事業,不管是民宿、休閒農業以及自給自足的生活。政府如何提供場域及透過行銷協助他們,所謂「越在地、越國際」,政府鼓勵在地創生的同時,我倒覺得「年青力」的導入,將是事半功倍,有這樣的空間,我們未來是可以思考發展的。
沒有理論、沒有技術,給各位看看相關圖片,來理解他們是怎樣過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