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最夯的詞彙,每個人都想為他心愛的人撐一把傘,看在台灣觀光推動者我們的眼裡,真的非常希望能為台灣的觀光撐起這把傘,產官學研媒大家要一起努力,突破現況法規盲點、貼近時代趨勢、創造市場商機、建構永續觀光,否則我們不只要撐傘,而且還要把台灣觀光「捧在手掌心」上啊⋯⋯阿彌陀佛+阿門!
在上週有個機緣主持由交通部觀光局所主辦,旅行業品質保障協會執行的「2019打造台灣特色小鎮旅遊品牌暨行銷論壇」,會中邀請不同面向、領域的專家從設計美學、文化社會學、山海資源等不同視角來為台灣觀光品牌化及產品化的下一步把脈。
韓國知名特色旅宿平台StayFolio創辦人LeeSangMuk先生,以設計美學+在地論述的觀點,分享他如何透由旅宿空間的設計,融合當地自然資源和社區特色,保有永續的概念進而找回觀光的價值。透過韓國實際案例做法,也從韓國文化創意設計旅店構成中,了解現在的客人需要的是在地深度思維,每一個旅人都希望感受到在地給予的洗禮。一棟旅宿在設計的過程中,如何將在地的論述植入其中,奢華、高檔都不是必然,置身於其中能與這塊土地的紋理相結合,這才是重點。
在QA時問到韓國講者對台灣的印象,他看到的是台北高雄都會繁華,似乎還沒有看到台灣小鎮亟需將在地元素融合來吸引觀光客,也許從外國人的角度,台灣的都會還是受到歡迎,而台灣最在地、最有味道的小鎮似乎還沒將特色呈現在全世界的眼前。
從文化社會學的角度觀察,文化評論家詹偉雄大哥一針見血地指出台灣觀光產品設計的盲點,當我問到詹大哥對於台灣現有國旅或入境旅遊產品的觀感,他直接的表述目前市售產品本身並沒看到生命,只是在景點與購物之間不斷地堆積,這反映出產品規劃者並沒有以消費者的視角關照,不是站在需求端(消費者)的立場來設計產品,我們很常以供給端(觀光業者或政府、DMO)的角度來提出產品規劃,也就是將自己的思維與想法、甚至各縣市政府希望提出來的重點事項直接加諸在消費者身上。
請再一次思考,這二者之間是否畫上等號?我也常提出這樣的呼籲,不同的目標市場,因為他有其生長背景、生活環境,所以對於台灣觀光的喜好,不可一概而論。倘若你了解日本市場,他們喜歡文化、守時、平和、安全與乾淨這樣的旅遊,旅宿房間內沒有乾溼分離、搭乘遊艇不要求穿著救生衣、一直強調戰爭元素的景點與旅遊目的地,是不會受到日本組團社青睞,當然就不適合對日本客人行銷。
美國客人吃慣了漢堡薯條,來台灣想體驗的是東方飲食,當然,旅行久了想要家鄉味,台灣國際化程度尚可,國際連鎖速食店比鄰櫛次,這時,推薦個「台灣漢堡」(刈包)再敘述「虎咬豬」的意涵(storytelling)應該也是不錯的行銷。也許這樣的比喻有點過頭,但我想說的是,請站在消費者(目標市場)的角度來設計、行銷產品。
台灣的山嶽、台灣的海洋有其特殊性,更是能夠吸引國際旅人來台灣享受的內容。同場邀請到林務局林華慶局長、台灣潛水陳琦恩及觀光局周廷彰副局長等分享各自領域的經驗及看法,探討藉由台灣山海自然資源的永續友善利用,創造源源不絕的綠色經濟。台灣的山與海雖然需要有一定程度的技能才能征服並體驗台灣的豐沛景致,但是,我們也能夠透過分級區隔初、中、高不同層次,提供不同客群需求,例如:山岳文化的健行、步道至攀登抑或是親海的潮間帶生態、浮潛到水肺潛水來規劃所有的產品。一樣的,不管是哪一個小鎮,都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與歷史淵源,如何將小鎮重新發掘出他的特色,在輔以旅行業者的包裝,甚至將不同的小鎮規劃推向不同的國際目標市場。好的政策便是要能讓相關業者賺錢的,一直以來觀光業界都重視「產值」,何時可以提升為「產質」,產出臺灣該有的旅遊品質。當旅行業遇到大環境的變遷下,不管在產品開發包裝上也好或是思維上的重新改革,如何創造更多的利機,在品質上下功夫才能針對核心解決問題,台灣絕對會是一個值得大家來觀光的地方。
我想,我們要撐的這把傘絕對不是保護傘,而是一件件耀眼光芒、航向世界的飛行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