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高雄餐旅大學教授劉喜臨
大選結束了,全台灣好像都變成綠色,連觀光指標股也都一片綠油油!綠,其實是永續的基色,代表著山林,也代表著節能。台灣觀光的永續發展,從市場面觀之,我們需要一個平衡的市場分佈,暫時不論台灣強大的出境市場宣揚國威,就入境市場而言,「平衡感」是個重要議題。所謂的「平衡」應該是不能偏廢任何一個市場,現在台灣入境市場大約是四分天下:東北亞(日、韓)、中國大陸、東南亞、歐美與其他大約都是25%的佔比,當然,這是一個相當平穩的狀態,也和鄰近觀光標竿國家入境旅客比例相當。其中,中國大陸市場常常被產業社群討論,倘若,由「來台旅次」單純觀之,照理說,大選結果對觀光產業的影響應該只有1╱4,而非股市的連日跌停,更甚者,應該跌的是專營大陸市場的觀光產業才對?結果似乎並非如此,顯然,「消息面與心理面」預期因素掌握優勢,我們也可以在未來的時日內觀察兩岸政治上的互動與角力。
倘若由經濟面觀之,陸客比例由最高時的42%降至現今的25%,雖然人次減少,但減少的量確實被東南亞市場所補足,國立高雄餐旅大學教授劉喜臨喜臨迎新春2020之觀光解方這僅是「旅次」的補足,可是在「平均停留夜數」(影響旅宿業)、「平均消費金額」(影響在地產業)及「團體與自由行旅客比例」(影響觀光直接產業)上並未等比的補足,雖然「數字有感」但「民眾與北部以外區域業者無感」。東南亞國家旅客來台平均4~6天(比陸客少3~4夜);旅遊地點集中北部區域(不像陸客全台走透透);因自由行增加、語言相通,陸客深入鄉鎮旅遊的模式在東南亞市場不復存在;雖然陸客在台平均消費亦持續下降,但是東南亞來台消費出手率較低。這些,也正是817萬選民欣喜若狂、台灣民主的勝利之時,部分觀光產業卻暗自哭泣。前述課題不僅是政府在勝選後豪氣高調表示,不需要靠陸客市場時,應嚴肅思考的問題外,產業也不能一直自怨自艾,要隨著時代變遷、面對現實,與其要改變政治,不如我們自己調整。
在國民旅遊市場的耕耘上,「觀光立國」、「觀光主流化」的思維倘係台灣觀光邁向2030的主要基調,期待第二任的小英政府能「說到做到」,如何激勵中央各部會的配合?如何符合觀光趨勢之「體驗經濟、永續觀光」透過在地創生機制讓台灣各鄉鎮村里發揮在地資源特色、建構本土意識與產業,不用刻意為了觀光發展,只要做的好、在地居民也願意與觀光客分享,觀光客自然就會留下來。
國民旅遊絕對是國際觀光發展的基礎,當國民認同且喜歡自己國家的旅遊環境,自然會自豪地推薦給國際客人,假如,日本是我們標竿學習的對象,日本國民對國旅的喜愛便真真實實地反映在入境旅遊市場上。選完了,您要如何面對未來的4年?發球權其實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政府,是不是一如承諾,要讓觀光產業能有更大、更多、更美好的商機與願景?
產業,是不是要面對現實,學習變革管理在紅色海中異軍突圍?還是尋找新藍海?
學界的我們,發揮智庫角色,透過產學合作機制協助產業突圍,更重要的是檢視政府觀光政策給予民間建言,期待新政府願意正視不合時宜法規之修正、行政效能提升、精準反應巿場現況,敬請期待民版觀光政策白皮書的倡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