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4期|2022.10.24|記者:楊昀潼
傷口 讓他與眾不同

▲熱愛學習專業影視技能。

從驟然失怙 到以C C S A 為家- 彥的成長故事

彥和爸爸相依為命的日常,不意在一夕間變色……,那是對一個國小二年級孩子來說難以抹滅的創傷記憶。永遠記得那天放學,爸爸來到學校接他,卻突然有幾名便衣警察將之帶走,錯愕的彥在社工陪伴下至法院,再目睹爸爸被當庭收押,無人照顧的他被緊急安置於寄養家庭,他依稀記得自己無助的嚎啕大哭聲音迴盪在法院走廊。家,從此不復存在……。

早年艱辛處境 面對各方面襲來的考驗

彥的爸爸和媽媽沒有婚姻關係,5位同母異父的姊姊和媽媽住,最小的他跟著爸爸生活,因此對母姊都毫無印象。而爸爸入獄後,彥在第一個寄養家庭住不到一個禮拜,又換至第二個寄養家庭。這寄養家庭待他很好,但懵懂的他總以為是這些人拆散了自己和爸爸,變得敏感易怒,常和寄家的高中生哥哥起衝突;每當放學看見其他同學有父母接送、園遊會看見有家長遞送點心飲料,他就格外感傷、難過。長大後回想這段時光,彥覺得當時的自己應是承受分離焦慮和莫大壓力,同時有情緒障礙,才會處處頂撞大人。

升上國小三年級,彥來到育幼院,在輔導老師用心的教養下,他習得生活自理能力,也和同儕相處融洽,逐漸重拾一個孩子該有的笑容。他把每一年輔導老師、志工、社工、捐款人寫給他的聖誕卡都存留起來,收進紙盒,因為那些肯定、鼓勵的字句,讓他心底保有一處似家的溫暖。國一時爸爸出獄,彥終於返家團聚,但是,老天給的考驗還沒結束…。某天放學,他發現家門有一行人面色凝重等著他,心中揚起不好預感,原來,爸爸突發心血管疾病猝逝。這一次,彥和爸爸的分離依舊突然、毫無緩衝,只不過是永遠永遠地分開了……。14歲的彥獨自處理爸爸的後事,卻沒錢領回遺體,差點得捐給醫學機構當大體老師,所幸遠親伸援手協助喪葬事宜。而這場喪禮讓彥第一次見到同母異父的姊姊,才得知生母也在數月前因病過世。

▲彥於CCSA自立工坊分享。

▲彙整自我成長碩果。

▲赴慈懷園作Mentor巡講。

投入全身心力學習 感恩援助更能豐富生命

意識自己從此無依無靠的彥,擦乾眼淚,將悲傷化為力量,在課業上急起直追,順利考上公立高職,卻因喜愛攝影,社團老師鼓舞他入私立高職,就讀影視幕後相關科別。起先,他很後悔把畢業證書交給老師,導致無法註冊公立學校,但在涉獵音響、燈光等專業技術後,彥愈發熱愛,並投入大量心力認真學習;因「建教班」獲得跟隨劇團巡演機會,前往上海、新加坡、加拿大等地工作的經驗,不僅拓展眼界,也有穩定收入養活自己。

18歲前夕,他認識了CCSA,得到支持他升讀大學圖文傳播系的學雜費;即使工讀生活忙碌,他仍盡能參與自立工坊或團輔活動,因為「以前我不太敢跟別人分享(生命歷程),但來到CCSA,大家的背景都一樣,卻都很願意分享自我經驗來幫助院生後輩,我覺得CCSA最重要的是讓我們有家的感覺,而當Mentor巡迴是很有意義的事。就是因我們過去都有很多“失去”,所以特別珍惜我們與人相處、幫助別人的機會。」彥最常提醒正準備邁向自立生活的青少年「要懂得善用資源、把握機會」,以自己為例,他經常瀏覽各類補助案的網站,也因為有CCSA社工的推介,成功申請到“鴻海獎學金”,讓求學之路更加順遂。如今,對彥而言,藉著前往各地育幼院的演講分享,他回顧整理也豐富了自我生命。

「傷口,是讓你與眾不同的地方!」回顧過往的心路歷程,讓自己沉澱再出發,也體認走過的路都是值得的,正因為成長的過程無法和一般家庭相同,必須比別人更努力。感謝CCSA把不同領域、不同境遇的青少年聚在一起,大家相伴成長茁壯,過去不願意跟別人分享的心事,在此能夠漸漸學習開誠佈公,重燃對生命的熱情並感染他人,讓彼此心靈真正感受到廣義的「家」,更有前進的動力,美好的未來盼望!

更多認識CCSA失家兒:www.childrenhome.org.tw

本網站報導之旅遊產品價格,屬於旅遊同業躉售營銷建議,不具旅行社資格之直客消費者,恕無法以該價購買,請另洽各業者直客服務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