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6期|2022.11.08|記者:楊昀潼
恨會挑起爭端 愛能遮掩一切過錯

▲水母跟院童講故事

山地育幼院長大 感動回任工作照顧院童

暱稱“水母”的她,24歲選擇在養育她成長的偏鄉育幼院擔任保育員,可愛逗趣的綽號和同理有愛的性格擄獲許多大小院童的心。回首水母5歲那年,入住六龜育幼院,因父母離異,媽媽帶著姊姊離開,留下哥哥和一歲的她跟著北上工作的爸爸生活,直至即將上學,才返鄉與年邁的阿嬤同住,無奈阿嬤無力照顧二位幼童,幾經思量,安排兄妹倆住進有逾百位院生的山地育幼院,起初每當夜深人靜好想回家,直到知悉每月也有返家日能與阿嬤團聚,她才重展笑顏。

▲水母天性樂觀開朗

育幼院度過踏實生活 伴隨著群體逆風成長

國小四年級,未曾有記憶的母親突然現身育幼院,原來是阿姨偶遇哥哥,從臉龐、神韻想他就是失聯的外甥,再聯繫媽媽前來探視。母女相認那一刻,錯愕與意外,媽媽非常不捨孩子住進育幼院,抱著水母一直流淚,水母卻渾身僵硬,對陌生女士的舉動感到困惑。此後,媽媽未再出現,水母卻結識了早先被媽媽帶走的姊姊。聽姊姊說,媽媽在重組家庭中過得並不好,經濟也窘迫,染上了酗酒惡習,時常情緒不穩…。回顧自己的長大歷程,育幼院的物質條件雖不寬裕,卻讓她保有安穩踏實的生活,也能專心於課業學習,水母有感而發地說:「我是逆風,卻幸運的成長!」

在育幼院大家庭中,水母早就懂得照顧年幼的院童弟妹,「育幼院的小朋友多半遭遇原生家庭的破碎,心裡傷痛很難撫平,剛進入群體生活,都像刺蝟,別人三言兩語就會踩中地雷,這時大孩子會給他們一些時間去調適,慢慢他就比較願意打開心扉。」而被院生喊為「爺爺、奶奶」現已身故的老院長常會在雨天或夜晚敘說年輕時或創院的故事,孩子們圍在一起靜靜聆聽,是長大的水母仍常回味的時光。

從小立定志向 往幼保之路邁進

感於六龜育幼院是一個比孩子原生家庭更重要的存在,早在小學時,水母就立定志向:要做個能夠照顧別人的幼保員、老師或護理師,傳授經驗、關懷傾聽、陪伴鼓勵傷心難過的院生弟妹們。因此當如願完成大學學業,面臨職涯選擇及離院在即時刻,六龜育幼院正在徵才-保育員,水母立即把握機會,憑著幼保專業證照獲得這份工作機會,從小朋友眼中的「水母姊姊」變成「水母老師」。

雖然水母仍住在六龜育幼院,卻必須面對自我身份定位的挑戰,有頑皮的院生一如既往的想找水母玩耍,把她的拖鞋藏起來,水母又著急又難過,一面尋找一面回想自己之所以愛物惜物,是因為從小物質條件不豐厚,凡是阿嬤送她的東西,就算是一個氣球、一枝鉛筆,她都會小心翼翼的珍藏;而當院生爭執或群架,水母總會花時間聽聽每人的心聲,仔細觀察,思索如何有助這些心智年齡還未成熟、卻必須過團體生活的孩子。親師間的張力,並未讓水母對這份工作打退堂鼓,反而成為她在幼保領域繼續進修的動力。

因緣際會下,水母參與培力,成為CCSA的自立Mentor,在巡迴演講中,除了暢談自己求學、就業、考取證照、實踐夢想的經歷,也不忘叮嚀育幼院的孩子:要存款、降低物慾、養成簡樸的人生觀,同時分享一段影響自己深遠的聖經箴言:「恨能挑起爭端,愛能遮掩一切過錯。」水母說:「對我們來說,出生條件不如別人,又容易被社會歧視,『恨』很容易,『愛』卻是很難擠出來。」水母也曾經不諒解生母的離去、酗酒、詆毀生父等行徑,卻在育幼院的教誨中豁然理解:唯有愛能撫平傷痛、為自己和身邊人帶來幸福。秉持愛心與熱忱,持續在幼保職場耕耘的水母,如今不只確立了自己的價值與方向,更願成為育幼院孩子人生穩步前行的明燈。

更多認識CCSA失家兒:www.childrenhome.org.tw

本網站報導之旅遊產品價格,屬於旅遊同業躉售營銷建議,不具旅行社資格之直客消費者,恕無法以該價購買,請另洽各業者直客服務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