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6期|2023.01.18|記者:王政
從觀光五十 胼手築夢.領航前行 看見台灣值得擁有更璀璨的觀光面貌

台灣的觀光走過了半個世紀,交通部觀光局於日前發布編撰的《觀光五十  胼手築夢.領航前行》專書,裏頭記載著觀光局50年來的點點滴滴,也收錄著過去台灣如何從觀光發展的長遠故事。然而,已走過數十餘年的台灣觀光,在面對百年大疫重創之後,如何重新站穩、蛻變,再次攀向觀光大國的頂峰,也成為觀光產業各界高度關注的議題。

從無到有創造千萬人次佳績 對照現今卻未能更上一層樓 放眼後疫更應該加大觀光推展力道 才能讓國際看見台灣 而不是台灣遠望各國的車尾燈

對於觀光的定義,交通部觀光局前身─台灣省觀光事業管理局首任局長蔣廉儒曾提出了5句口號:「觀光是沒有煙囪的工業、是沒有形式的外交、是沒有語言的宣傳、是沒有教室的教育、是沒有口號的政治」。

對照現今發達的社會,觀光早已融入眾人的DNA之中,與生活早已成為密不可分的一件事,尤其對於觀光所帶來的影響力與挹注,更是早已深植社會的普遍意識之中。然而回顧過去的時空背景,民間風氣之於觀光卻是大不認同,甚至帶有俾倪的意味,而蔣廉儒所打出的5句口號,不僅消除了一般人對觀光事業發展歪曲的誤解,樹立共同的理念,形塑了有利觀光發展的環境。

然而走過半世紀,在歷任首長的用心推廣下,台灣過去曾締造出多年的千萬訪台佳績,卻也被看見其中潛藏的許多問題尚未被解決,無論是觀光推廣單位的層級不足、缺少跨部會的溝通平台,甚至到整體國家發展政策無法帶動觀光向上發展。於此同時,周遭列強卻不斷加大觀光發展力度,從根本面到長遠國家布局都擁有長遠布局,周遭世界越來越強大且虎視眈眈,而台灣卻越來越驚恐且內縮自閉,兩相比較之下都讓台灣彷彿是個內外兼具的資優生,卻總無法在關鍵考試時獲得佳績令人惋惜。

▲交通部觀光局編撰《觀光五十  胼手築夢.領航前行》專書,並由交通部政務次長陳彥伯、觀光局局長張錫聰,以及曾擔任觀光局局長的前行政院院長毛治國,透過開啟專書亮點儀式,宣告本書正式對外發行。

看見台灣觀光發展史 從無到有開創新局

從《觀光五十  胼手築夢.領航前行》一書中能看出,台灣的觀光事業於1956年開始萌芽,1971年原交通部觀光事業委員會與台灣省觀光事業管理局裁併,改組為「交通部觀光事業局」,為觀光局之前身,1973/3/1正式更名為「交通部觀光局」,綜理規劃、執行並管理全國觀光事業。

50餘年來透過歷任局長的攜手協力,一步一腳印深耕觀光產業、奠基觀光基礎建設、規劃與整合國家觀光風景區,並推動國內交通與景點串聯服務,建立台灣觀光品牌,致力將台灣觀光推向國際,提高台灣在國際知名度,50年來觀光產業遭逢困境時轉折躍起經歷,都在這本書中完整記錄。

看著書中記載過去台灣在發展觀光的道路上,如何從無到有,逐步成為國家、社會追求發展與進步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年過半百的台灣觀光,本欲繼續向上攀升,卻經過了2年多的國際旅遊市場的沉寂,隨著疫情逐步獲得控制,台灣再度面對著列強已重新站上觀光競賽起跑點的壓力,如何走過寒冬、如何將過去2年多時間所累積的優勢向國際宣傳、如何重整旗鼓並放眼後疫情時代、進而實現「觀光立國」的願景,都考驗著台灣觀光產業的智慧。

回顧過去的台灣 多元管道行銷奠定基礎

回首台灣的觀光發展,最早可追溯至政府遷台、美國實施經濟援助之下,數萬名駐台的美國軍人享受度假時光所衍生出的經濟模式。隨後政府開始推動觀光發展,從官方成立「觀光事業委員會」、民間推出「觀光協會」,同時整建風景與旅社的「風景區與旅社整建方案」,從3大部分為台灣奠定基礎。

從數據上可以看出,1960年代的越戰時期,政府透過台灣觀光協會編印宣傳刊物,委託華航飛運越南發放給駐越美軍,透過積極的行銷,成功吸引21萬人次的美軍與眷屬在越戰時期赴台觀光,累積消費金額達到5,200萬美元。可以說,台灣在發展國際觀光的道路上,是先有觀光行為的產生,接著民間衍生出相應的服務,最後政府意識到其的巨大發展性,開始統籌與規劃。

隨著政府開始有計畫的推展觀光,除了推動各項政策輔助觀光發展外,政府的組織系統也進入整合階段,1996年政府推出「行政院觀光發展推動小組」,負責橫向的觀光溝通,2022年行政院特別將其提升為「行政院觀光發展推動委員會」,以更高的層級賦予觀光推動的重大任務,不僅持續深耕國旅市場,亦同步爭取國際觀光客到訪,至此舉凡「觀光客倍增計劃」、「旅行台灣」、「觀光拔尖領航」、「觀光大國」、「台灣永續觀光」等計畫推動。

於此同時,台灣也不斷透過各種方式來加大國際能見度,包括加入亞太旅遊協會、亞太觀光協會、美洲旅遊協會、拉丁美洲觀光組織聯盟、國際會議協會、美國旅遊業協會等,以此展開與國際的友善交流。同時,台灣也積極與友邦、各國開始展開觀光合作備忘錄,並開始訂定各項主題旅遊年,搭配12項大型民俗節慶活動的推動,以及2008年兩岸直航旅遊的正式開通填補上最重要的拼圖後,都成為帶動赴台旅客數量不斷攀升、持續刷新紀錄的關鍵因素。

在各界的努力下,來台觀光客從2003年起的224萬人次,直至新冠疫情爆發前的2019年,已達到1,186萬人次的高峰,成功創造多年迎接千萬人次到訪的重要里程碑。

疫後才是真正考驗 觀光如何立國端看層峰態度

雖然台灣自2015年起便接連突破千萬人次,同時更維持逐年成長的佳績,但隨著疫情的衝擊之下,也讓過去的優異表現軋然而止。

連續面對百年難得一見的疫情,全球各國都受到嚴重的侵襲,由於台灣採取著高規格的防疫措施進而成功防堵病毒,深獲國際認可、一度成為全球防疫模範生,卻也因為2年多持續堅持如履薄冰的防疫態度,反倒成為台灣無法搶在第一步迎接國際觀光客重返的緊箍咒。所幸當政府開始選擇與病毒共存後,於2022/10/13終於重新開放邊境,讓台灣在最後一刻重新加入觀光競賽的行列。

然而面對疫情造成的市場重新洗牌,台灣要如何重新奪回千萬觀光大國的寶座值得深思,游於疫情改變的不只有生活模式,旅遊的習性也重新調整,倘若台灣依舊以過去的方式行銷觀光,是否能達成交通部預設的2023年600萬人次能有待觀察。

回顧台灣的觀光發展,能發現幾個問題,1.政府對於觀光的重要性似乎視若無睹,根據統計,全球的觀光產業所創造的GDP占比於2019年可達到10.4%、創造全球3.19億個工作機會,而台灣於2018年的觀光GDP貢獻僅達4.5%,創造63.5萬個工作機會,卻反而未曾受到層峰的重視,許多時候政策的制定並未以觀光為導向,也讓「觀光立國」淪為口號。

其次,政府在觀光的主管機關訂定偏低,大多仰賴三級單位的交通部觀光局於海外行銷、推廣,其他早已是部會等級的單位都已經將業務矛頭逐漸對準觀光,作為主體的觀光局卻無法與其在同一個層級溝通,甚至連過去政觀推廢除後,也並沒有設立相同功能的新單位來加以輔助,都即便交通部觀光局戮力於海外推廣、跑斷腿的全球行銷,在國內的層級無法有所提升之下,依舊只能面對資源、人力皆不足的窘境。

從《觀光五十  胼手築夢.領航前行》的書中不難看出,即使經過多次政經環境波動、重大事件衝擊,但台灣仍能憑藉紮實的觀光建設基礎、靈活彈性的全球布局策略、觀光產業的韌性,挺進低迷時期,化危機為轉機,創造觀光發展新契機。

過去擁有從無到有的開拓精神,現在卻反而有種進退失據之勢,擁有無限資源的台灣,放眼未來的後疫情時代,應該重新審視自我的競爭力,借鏡國外發展觀光的決心與策略,才能有機會重新站穩腳步,朝著觀光立國的道路穩穩踏出每一步,重新在國際再現榮景。

▲(左起)交通部觀光局局長張錫聰、交通部政務次長陳彥伯、前行政院院長毛治國。

▲新書發表會現場聚集了觀光局及觀光產業界老、中、青三代百人出席,共同回首半世紀觀光局肩負推動台灣觀光的時代責任,以及推行的重要政策軌跡與布局。

本網站報導之旅遊產品價格,屬於旅遊同業躉售營銷建議,不具旅行社資格之直客消費者,恕無法以該價購買,請另洽各業者直客服務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