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港為亞洲第3大郵輪港,出現難得一見的「五輪會」,包括歌詩達新浪漫號、世界夢號、寶瓶星號、威士特丹號及中遠之星,5艘郵輪同時泊靠港口熱鬧景象。如圖中牛稠軍港可以發展成遊艇碼頭港,以及基隆港東9碼頭、港西18號的貨櫃碼頭,也改建為客運碼頭,屆時可以提供1到2艘,甚至更多郵輪彎靠,一舉突破五輪紀錄。
郵輪產業為透過郵輪與其相關聯服務,和附加價值所創造的複合型產業,除了碼頭彎靠與郵輪修繕等內容之外,後勤補給的需求,為提升郵輪港口競爭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台灣身為亞洲第二大郵輪客源市場,整體產業還停留在港口靠泊、旅遊接待,對於未來長遠發展的高度始終不足,以台灣為郵輪旅遊的新興市場來說,因應郵輪停靠快速成長的物流需求,建構郵輪船舶補給中心,是為提升郵輪產業經濟效益必走的一里路。
郵輪帶動地區生產總值成長 成為觀光不可逆的發展
郵輪的整個供應鏈以及郵輪營運所需之服務與實體商品涉及廣泛,為確保船舶需求與提供良好的顧客服務,因此郵輪航商必須在當地彎靠港找尋合格與可靠的供應商;來提供及時與穩定的補給內容。以陪伴台灣旅客走過20多年的麗星郵輪為例,是最早以台灣為母港的郵輪公司,根據「基隆港轉型郵輪港之經濟分析」中,估算麗星郵輪停靠基隆港總產出效果為3.7億,以個別產業來看,最大產業為住宿及餐飲業,占總產出效果的24.93%;其次為批發及零售業,占22.93%,第三位為運輸及倉儲業占20.57%,第四位為農畜林漁業占13.36%,無論是台灣或是FlyCruise國際旅客登輪前、離船後的住宿、在當地用餐、購買商品,以及郵輪相關物品採購,都對於郵輪旅遊相關產業皆有顯著成長。台灣位於亞洲地理位置中心,為何不能成為亞太區北上、南下郵輪航線的中繼站?我認為如果基隆港若能積極成功轉型為郵輪城,發展「郵輪船舶補給中心」,對基隆地區產業一定會有巨大的轉變。
基隆港已具備郵輪城體質 物流中心搭起航商交易橋梁
其實基隆港已經具備郵輪城的體質,包括東岸旅客中心的外牆翻新,外表仿造郵輪造型設計,內部則是增加行李托運空間約(3,000㎡),上、下郵輪旅客動線分流,旅客通關效能由1,200人╱小時提高到2,760人╱小時,現在東岸旅運中心最大可服務15萬總噸郵輪。西1、西3倉庫旅客中心則是具有90年歷史的文化資產,整體修復工程兼顧了通關量能的提升及歷史韻味的保存,碼頭也修建浚深至11米,可服務目前世界最大之25萬總噸級郵輪。此外,基隆港場站內引進各項智慧化設施,多面向推行港口智慧化及旅客方便度,大幅提升通關效率。只可惜的是,基隆港埠尚未規劃整合物品、食品物流的處理機制,無法讓境內出口之郵輪補給食品前整合運送,並妥善置於冷藏櫃儲放。因此,設置物流中心可協助航商與各產業間搭起一座橋梁,增加交易的效率,減少不必要的搜尋過程。
我認為基隆市政府可以成立物流中心,媒合、整合合法登記廠商,協助郵輪公司找到優質供應商,並協助台灣小農提升國際行銷能力,讓郵輪航商認識台灣產業特色,再透過食安委員會的機構,抑或是國際標章認證,以符合各航商的補給需求。甚至是可以提供優惠的補給政策來吸引航商的青睞,讓當地的產業能夠全面啟動,共同發展郵輪產業經濟鏈,以增加地方稅收,不斷挹注在相關產業建設與輔助發展,變成一個良善的循環。前任基隆市長在交通部的協助下,已經使用8年將基隆港做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不應該政黨輪替之後,就斷了後續的作為,應該以當地經濟為主,持續創造民生福祉。
LNG郵輪是未來趨勢 友善安全的接收站才是上策
能源也是補給重要的一環,隨著2050各國相繼宣布「碳中和」目標,液化天然氣(LNG)郵輪的發展也成為必然的趨勢,根據國際郵輪協會(CLIA)發布的2022年郵輪行業現狀展望報告中,2027年前將有26艘遠洋郵輪將使用液化天然氣作為燃料。順應趨勢發展,基隆港也計畫在港嘴規劃LNG接收站,盼讓基隆港成為北北基產業發展揚眉國際的重要門戶。
LNG站及船隻進出港口在國際上均有一定的安全規範及作業準則,在商港附近設天然氣接收站,國際上確實有類似案例,包括荷蘭鹿特丹港,以及日本橫濱港,各國際港有條件不同之處,台灣並非首例。但是一艘大型郵輪造價動輒10億美元,如果有任何的閃失,無論是國際郵輪的賠償,甚至是基隆港的形象都將大打折扣。雖然台電承諾「增加堤防有助提高港內水面靜穩」、「錯開商船進港時間並禮讓郵輪進港」,及「會同港務公司擬定LNG船進出港與繫泊作業規定」等3個方法,全力促成港、站並存,「港、站共好」的模式,消彌各界的擔憂,但為了郵輪產業發展的未來,是否通盤整合各方意見,打造更安全友善的環境,讓郵輪航商不提心吊膽,才能持續吸引國際郵輪安心彎靠。
將基隆港打造成東方邁阿密 一舉突破2019「五輪」紀錄
除了LNG站外,基隆港我認為還有更多可能性發展。基隆港在2019年曾有「五輪」的盛況,同時有5艘郵輪彎靠基隆港,場面空前盛大,因為客運泊位不足的關係,其中噸位數較小的中遠之星必須彎靠在基隆港西18號碼頭,是不利旅客上下船的貨櫃碼頭。以世界郵輪之都—邁阿密來說,目前提供8個客運碼頭,23條郵輪航線,可停泊55艘船,而且這個數字每年都在增加。邁阿密港不僅提供最廣泛的郵輪目的地選擇,它還擁有現代化的專用碼頭,以確保遊客到達和離開都做到高效、便捷。
根據臺灣港務公司統計年報統計,台灣郵輪定期與不定期郵輪彎靠從2018年首次破百萬旅客人次,2019年也維持105萬人次的好成績,顯示台灣客源市場相當穩定,如果有強大的組織與更多的國際宣傳,台灣郵輪的發展將不可同日而語。此外,像是牛稠軍港可以發展成遊艇碼頭港,基隆港東9碼頭、港西18號的貨櫃碼頭,未來全面配合郵輪城的發展,也可作為客輪彎靠的停靠站,這樣一來可以同時容納更多國際郵輪,更有望一舉突破2019年「五輪」的紀錄。
10多年前各國不敢相信在地震如此頻繁的台灣,可以蓋出當時的世界第1高樓—台北101,或是連日本、美國、法國都放棄的世界工程奇蹟—雪山隧道,但我們要抱著作夢的野心,才能化不可為可能。因此,我看好郵輪城發展未來,真心期盼基隆有朝一日作為亞太區域的物流能源補給中心地位,一躍成為郵輪彎靠的必經之地,成為東方的邁阿密。
▲東岸旅客中心的外牆翻新,外表仿造郵輪造型設計。
▲上、下郵輪旅客動線分流,旅客通關效能由1,200人╱小時提高到2,760人╱小時。
▲設置統整後勤補給物流中心, 配送網絡更加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