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5期|2025.02.17|記者:編輯部
失落中成長 輕智少女勇敢迎向人生

▲琪琪以母為榜樣養育孩子,展開自己的人生。

慘痛經歷化教訓走過傷痕童年 CCSA用陪伴打造溫暖避風港

「我只是不想跟爸爸住,沒想到報警後被帶走,我哭了1個禮拜不吃不喝。」琪琪8~18歲的生活在育幼院度過,伴隨成長的是許多失落和傷痕。

低收入戶 家暴狼父

琪琪在4孩中排行老么,媽媽領有身心障礙手冊,靠補助金單親養家。兒時的她心疼媽媽辛苦,總是跟前跟後幫忙家事。5歲時,哥哥們在巷口認出並大喊「爸爸」,此後就常帶她去爸爸租屋處玩耍。然而,每次爸爸幫她洗澡時都會弄痛她的下體,有時還會暴打哥哥們,3哥曾被打到頭破血流送醫急救,回來後變得語無倫次只會傻笑。

8歲時,爸爸指使哥哥們拿戶口名簿,將琪琪的監護權改成自己,接著便說要搬家只帶女兒走。她趕緊向媽媽求救,媽媽卻在聽到琪琪「被洗澡」時勃然大怒,直接帶她上警局。那一天,社工把她帶往緊急安置機構,她大哭大叫,不明白為何必須跟媽媽分開。

官司勝訴 逃家轉院

長達3年時間,琪琪必須上法庭作證。而經過智力鑑定,她和媽媽一樣是輕度智能障礙者,課業成績不理想,同儕關係也飽受霸凌排擠。官司勝訴落幕,母女睽違3年再見,琪琪憤怒質問媽媽為何不帶她回家,媽媽卻認為,女兒繼續住育幼院,才能過衣食無憂的生活。

琪琪入住的育幼院採用具爭議的「連坐罰」,包括藤條打屁股、水管抽腳底等,生性安靜的她經常被牽連處罰,性格變得衝動暴躁,屢次逃院。第1次逃跑回媽媽家,卻被報警送回育幼院;第2次在街頭遊蕩,被少年隊查緝送回。每次回院後都被罰,在豔陽下徒手光腳「做拱橋」,手腳被燙到起水泡,加深她再次逃院的決心。

第3次逃跑,她在院外生活了2個月,身上錢花光了,只好向社會局求助。終於在17歲住進另一家育幼院,儘管偶有超時晚歸情形,院方都會詢問了解,她也願意聽從院規,順利住到高職畢業。

自立宿舍 溫暖守候

18歲住進CCSA自立宿舍,琪琪在社工輔導下學會規劃收支、投履歷找工作、穩定作息。1年後,她存錢搬出宿舍,開始獨立生活,不料遭遇詐騙,帳戶的錢被轉走,接著媽媽心臟病突發去世,她失去唯一的依靠。期間CCSA社工不斷關懷探視、提供生活物資,陪她度過失落情緒。

之後,為節省生活開支而搬進男友家,卻很快被分手,難過之餘接受另一名男生示好,2人半年後分開,她才發現自己懷孕,且週數太大醫生不建議墮胎。此時她內心經歷掙扎,一方面認為CCSA社工雖是自己唯一的家人,一方面卻又不想讓他們擔心。在社工陪伴協助下,她決定以媽媽為標準,盡力照顧和愛這個孩子,在孩子出生後她認真學習做母親,並成為1名CCSA「自立Mentor」,每年暑假巡迴全台育幼院分享自立經驗。她將慘痛經歷化為寶貴教訓,鼓勵學弟妹勇於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也不忘對未來懷抱希望。

▲琪琪參與自我探索營隊,更加了解自己。

▲琪琪成為CCSA「自立Mentor」,樂於和青少年互動交流。

▲在CCSA秘書長洪錦芳的帶領下,琪琪帶著孩子聆聽企業導覽。

本網站報導之旅遊產品價格,屬於旅遊同業躉售營銷建議,不具旅行社資格之直客消費者,恕無法以該價購買,請另洽各業者直客服務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