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邁向2050淨零碳排目標,內政部國家公園署積極推動低碳生態旅遊,並於玉山國家公園南安地區啟動示範行程。由國家公園署指導、中華觀光管理學會主辦、原森旅行社執行的「低碳慢行部落騎跡2日遊」於9月成行,串聯在地文化與自然景觀,落實環境友善與社區共好,為將來規劃10條低碳旅遊路線奠定基礎。國家公園署副署長陳貞蓉指出,國家公園每年吸引約2千萬人次遊客,如何在保育與遊憩之間取得平衡,並將低碳理念融入管理實務,是當前重要課題。國家公園不僅是守護自然的堡壘,更是永續未來的起點,「淨零轉型」已成為必須立即回應的行動。
▲產官學研媒齊聚玉山國家公園踩線,為將來規劃10條低碳旅遊路線奠定基礎
3大行程設計目標 打造永續旅遊新典範
中華觀光管理學會名譽理事長李銘輝表示,玉山國家公園坐落於台灣中央山脈,其南安地區環繞於秀麗群山與清澈溪流之間,孕育了豐富的生態與原住民族文化。低碳生態旅遊強調減少碳排放、尊重自然、保育生物多樣性,同時促進在地文化傳承與社區發展。這種旅遊模式不僅能讓旅人以緩慢步調體驗山林之美,更兼顧環境永續與社會責任,是現代旅遊不可或缺的發展方向。
本次踩線行程以3大設計目標為核心:1.是確保旅程符合低碳標準,2.是涵蓋多樣化旅遊類型,3.是兼顧教育與體驗價值。主辦單位也邀集業者及專家學者、《旅奇週刊》等專業媒體舉辦座談會,針對行程內容進行回饋與討論,期望將成果應用於未來低碳旅遊推廣。
原森旅行社執行長林純如表示,原森旅行社長期推動台灣生態旅遊,規劃台灣自然人文生態旅遊路線,投入永續培育自然人文生態導遊人員專業養成,與生態社區簽訂旅遊策略聯盟,共同發展生態旅遊,運用在地提供的解說、體驗與食宿,讓在地居民能在守護環境與資源的情況下永續獲利,達到「永續、生態、低碳、樂活」的核心理念。此次非常樂於參與由中華觀光管理學會主導的低碳生態旅遊路線整體計畫,他強調,玉山國家公園南安週邊地區擁有豐富的山林景觀與布農族文化資產,是推動低碳生態旅遊的理想場域。結合國家公園長期深耕的生態保育與文化教育成果,透過步道導覽、在地解說與社區參與,可落實環境友善的旅遊實踐。
低碳生態旅遊成顯學 珍惜自然尊重文化守護未來
低碳生態旅遊不僅減少對環境的衝擊,更兼顧社區福祉與遊客教育,回應全球淨零碳排目標與永續發展趨勢。透過自然體驗與人文探索並重的旅遊模式,南安展現出國家公園推動淨零轉型與環境共好願景下的具體作為。
此次遊程核心在於結合低碳交通、深度生態旅遊與原住民文化體驗,打造一趟對環境友善、對在地有貢獻的永續旅程,將玉山國家公園南安地區的豐富生態與布農族傳統文化緊密串聯,讓旅人以最輕盈的方式,探索花蓮卓溪的秘境。
電輔單車是貫穿全程的低碳交通工具,它不僅降低了碳排放,更提供了親近自然、慢遊部落的最佳方式。第1天,騎行於玉富自行車道,親身感受板塊交界的獨特地理,並透過台灣黑熊保育館的參訪,深化對生態保育的認知。第2天,深入玉山國家公園的邊陲地帶,從南安遊客中心的生態導覽,到瓦拉米步道的輕健行,讓旅人感受國家公園的壯麗與靜謐。下午則轉往布農Tina生活菜園,體驗原住民的農耕智慧與土地共生關係。
▲「低碳慢行部落騎跡2日遊」由專家協力操盤,獲得一致好評。
低碳生態旅遊 實踐方式與成效
中華創意旅遊發展學會理事長吳政和表示,2天1夜的花蓮南安低碳慢行之旅,不僅讓旅人深刻體驗大自然的壯麗與布農族文化的魅力,更實踐了環境友善、社區參與和永續發展的理念。未來,隨著更多人投入低碳旅遊與在地經濟,玉山國家公園南安地區將持續成為台灣生態旅遊與文化保存的重要典範,並順勢擴及其他國家公園及濕地。每1位旅人的參與,都是對這片土地最溫柔的守護;讓我們共同珍惜自然、尊重文化,攜手邁向永續未來。
國家公園署副署長陳貞蓉強調,國家公園署自成立以來,肩負守護高山、海洋、火山、濕地、戰地史蹟等多樣珍貴自然及人文資源的使命,始終以永續發展為核心價值,結合在地夥伴關係推動環境教育及生態旅遊,實現生態與住民共生共榮之目標。而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衝擊與永續發展的挑戰,國家公園不只是守護自然生態的堡壘,更是永續未來的起點,「淨零轉型」不再只是口號,而是國家公園必須立即回應的行動。未來持續規劃與推動國家公園低碳生態遊程、並深化與社區的連結,讓生態保育與地方經濟得以雙贏共生,開創國家公園實踐永續旅遊與環境保育共榮的新時代。
▲(右起)卓溪鄉南安部落頭目賴金德、中華創意旅遊發展學會理事長吳政和。
踩線團於緊鄰玉里車站的「秋月食堂」享用在地食材烹調的午餐,感受花東地區純樸的飲食文化。(右起)秋月食堂營運長暨瘋馬旅行社總經理李文瑞、高麗蓮賢伉儷。他們長年致力於推廣原住民族文化觀光與生活美學,並倡議部落生活旅行、野地餐宴等觀光模式,深受各界愛戴。
▲中華觀光管理學會名譽理事長李銘輝(前排右1)與考察團團員們於秋月食堂合影。
▲達娜文化分享空間的團隊合影(左2)趙聰義(就是布農文學作家沙力浪)。「達娜」(TANA)在南島語系中意指刺蔥,以此命名,不僅有家族長輩名字的傳承,更是南語系族群的共同語彙,象徵著連結、延續的使命。達娜文化分享空間利用電輔自行車慢慢騎,深度遊,帶領遊客探索串連玉里小鎮、卓溪部落週遭的美麗風景,並提供於「卓溪鄉原住民文化產業中心」講解布農族的歷史背景、語言、傳統工藝與生活智慧。中心內展示多樣手工藝品與文物,讓旅客親身體會原住民族對於自然的敬畏與土地的連結。
▲(右)在花蓮卓溪鄉南安部落從事有機水稻耕作被尊稱為「二哥」的林仁義,致贈有機米及部落相關發展書籍給國家公園署,由副署長陳貞蓉代為接受。
台灣黑熊保育館
坐落於花蓮玉里鎮,是全台首座以台灣黑熊為主題的教育展館。透過生動有趣的導覽和展品,遊客能了解黑熊生態及生存議題。除常態黑熊展(包括世界8大熊、台灣黑熊生態與習性、研究與保育現況介紹等),亦不定期舉辦生態導覽等保育推廣活動,每年吸引逾萬人次參觀,已成為玉里鎮的熱門旅遊景點,近年更導入全新互動科技與體驗設計,升級為全方位熊類博物館,期盼讓更多人了解並投入台灣黑熊保育行動。它不僅是知識的傳遞平台,更是提升大眾對台灣特有種黑熊保育意識的重要場域,現場也可以認購各種熊樣紀念品來支持黑熊保育工作。
位於花蓮縣卓溪鄉的清水、南安、卓樂3個布農族部落,擁有典型森川里海地景,布農族傳統農耕的家庭菜園「Pisanglavan」(彼桑拉返)融入其間,布農迪娜(Tina,女性長輩)透過種植,在菜園中保留30餘種古老豆類、穀類作物品系;菜園地景營造利用環境既有素材,形成生物微棲地,還保留了生物及棲地的多樣性。
▲(前排右2起)原森旅行社執行長林純如、玉山國家公園南安管理站主任蘇隆昌、國家公園署副署長陳貞蓉。玉山國家公園長期致力於生態保育、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透過推動低碳旅遊、設立遊客中心、加強環境解說與監測機制,提升遊憩品質並減少對環境的衝擊。園方與部落社區合作,發展生態旅遊、文化體驗與產業共生,鼓勵居民參與旅遊規劃與資源管理,實現社區共好。
玉富自行車道 見識歐亞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的地質奇景
全長約10公里,是由昔日玉里至東里的舊東線鐵道改建而成。它是「世界唯一、亞洲唯一」會長高的自行車道,因為它橫跨了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處,兩大板塊的擠壓作用使得此地每年會抬升約2~3公分。
騎乘在玉富自行車道上,欣賞花東縱谷的遼闊田園風光,遠眺海岸山脈,體驗腳踏在兩大板塊之上的獨特感受。
「卓樂部落」保有布農族傳統聚落風貌,旅客可參與射耳祭、編織、獵人陷阱製作等文化體驗活動,學習布農族對生態的尊重與循環利用智慧。與部落居民互動,從親身實踐中體會傳統與現代融合的生活方式。
可於「南安遊客中心」深入了解玉山國家公園的生態資源、保育政策與旅遊守則,此處也有特殊的熊鈴出借。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與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合作,長期陪伴花蓮卓清鄉卓清村布農族人,向族人學習布農菜園農耕智慧,盤點記錄下在地農耕長期種植的豆類26種、穀類10種、雜糧2種等在地品系,復育保種;推動接傳人計畫,讓年輕族人向長輩學習傳統農耕;並與部落合作成立「布農豆豆班」,將傳統作物小米、油芒等開發為餐點,透過食農活動與接待遊程,讓傳統作物持續活化利用。
玉里神社遺址
為日據時期街社政策下的建築,經二次世界大戰,主體已圮,目前僅存兩座鳥居、部分石燈籠及參拜階梯,是花蓮保存最完整的神社遺址。原本早已荒煙漫草的神社,在2008年被列入花蓮縣定古蹟後,重現歷史人文風華。
▲玉里社本殿及拜殿遺跡。
▲踩線團合影。
瓦拉米步道
位於玉山國家公園東部園區,是昔日八通關越嶺道的東段,不僅是自然觀察的寶庫,也蘊藏著日治時期的人文歷史遺跡,是一條兼具生態與歷史意義的步道。瓦拉米(Walami)在布農族原意指「一起去做某件事」,其發音與日語的「蕨」相似,加上附近蕨類種類豐富,因此日人在此興建駐在所後,便命名為「蕨駐在所」。瓦拉米步道位於玉山國家公園範圍內,距玉里市區約10多分鐘車程,健行前可先至南安遊客中心認識八通關越嶺道的歷史,還可順遊南安瀑布。目前從登山口至佳心共4.5公里不需申請即可健行,假日遊客絡繹不絕;後段的佳心至瓦拉米則需要辦理入山及入園證,較適合過夜行程,為相當熱門的登山健行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