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期|2014.01.06|記者:陳俞伶
搭乘廈航遊泉州 名勝古蹟盡攬 歷史文化立現
圖片提供/泉州市旅遊局、廈門航空 泉州位於福建東南沿海,與台灣隔海相望是歷史文化古城,是福建省3大中心城市之一,留有儒教、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印度教和摩尼教等歷史文化遺跡,同時也是海上絲路的起點,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全球首個「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傳統文化藝術多元,南音、南戲、南少林、南建築、南派工藝、提線木偶、拍胸舞、火鼎公婆、花燈、雕刻、木偶頭、石雕、鏽品、紙織畫、陶瓷製品等等,均遠近馳名,其中南音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老君巖歷經千年歲月洗禮,依然一派沉穩靜謐的安祥姿態。

老君巖 泉州城市名片 道教石刻藝術瑰寶

位於清原山國家風景名勝區主景,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宋代道教石像,也是清原山著名地標,1988年被大陸列為第3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以春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老子為形,由巨大天然花崗岩雕刻而成,雕工細膩,人像面部表情生動,無論是飽滿的前額還是雙眸、飄動的鬍鬚都仿若真人一般,即便歷經千年歲月洗禮,依然一派沉穩靜謐的安祥姿態,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彷彿渾然天成。傳說能摸到他的眼睛可以長壽160歲,摸到鼻子則是120歲。

▲東西塔以花崗岩為建材的八角五層樓,細緻的雕工,仿若木構,教人望之儼然。

東西塔 泉州古城獨特象徵 宋代石雕藝術極致展現

位於開元寺,東為鎮國塔,西為仁壽塔,高約40多公尺,為大陸現存最高、最大的一對石塔,初建為木塔而後改建成磚塔,現存的以花崗岩為建材仿木構的八角5 層樓格式則在1238∼1250年間改建而成。塔層門龕兩旁有武士、天王、金剛、羅漢等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浮雕;塔須彌座束腰部繪有取材自佛經、古代印度民間傳說的39幅青石浮雕佛傳圖,幕幕精采,趣味橫生。
▲以紅磚白石等閩南特色建築風格為建材的中國閩台緣博物館

中國閩台緣博物館 唯一國家級對台專題博物館

位於清原山南麓西湖畔,外形雄偉,設計理念為「天圓地方」,由四道斜梯構成建物外觀主題,以紅磚白石等閩南特色建築風格為建材,是研究閩台關係史的重要學術機構。館樓共四層,其中二樓為綜合主題館,依據閩台關係五緣—地緣、血緣、法緣、商緣、文緣規劃設計,展示閩台兩地從古至今密不可分的關係。

展示陳列的物件,無論是鹿港古鐘、爆繪壁畫、中國犀牛還是台灣古象化石、台灣原住民生活演進,皆寫實又傳神,置身其中,彷彿回到台灣舊時代,懷舊氛圍久久不褪。

▲捕魚網的惠安女,家務一肩扛,依然笑得一臉燦爛。

惠安女風情 漢民族婦女獨特的風景

生活在惠東半島的惠安女是閩南地區最引人矚目、最富有民俗風情特色的重要民俗文化。近代高僧弘一大師曾讚譽惠安「山石玲瓏,世所罕見,民風古樸,猶存千年來之裝飾,有如世外桃源」。

家中男性以捕魚、打石為業,因此女人一手包辦家務,勤勞、賢慧、忍辱負重成為傳統美德,因此古語道,好男要娶惠安女。惠安女以獨特服飾聞名,被譽為「巾幗服飾中的一朵奇葩」,頭披花頭巾、身穿露出肚臍眼的斜襟短衫、黑色寬筒褲、銀織腰帶、手戴銀鐲提著竹編小籃……堪稱是生活的美學家,在儉樸生活中,為日子增添繽紛色彩。

▲ 木偶人物角色大致可分為生旦凈末丑

木偶藝術享譽全球 國家一級文物珍藏

源於木偶神像雕刻,始於漢唐,人物角色大致可分為生旦凈末丑,臉部輪廓線條清晰、洗鍊,承繼唐宋雕刻精湛技藝、繪畫風格,巧奪天工,成為馳名中外的民間工藝珍品。最具代表性的雕刻藝術大師為江加走,留有遺作280多種,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珍藏。此地藝術名師輩出,面譜高達300多種,個個造型優美、彩繪生動,盡顯地方藝術風格,教人愛不釋手。
本網站報導之旅遊產品價格,屬於旅遊同業躉售營銷建議,不具旅行社資格之直客消費者,恕無法以該價購買,請另洽各業者直客服務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