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5期|2023.01.12|記者:王政
陳盛山看2023的觀光關鍵字「永續」觀光與永續發展目標鏈結 演化出後疫旅遊新形態

隨著2023年到來,全球觀光產業正式邁入新的分水嶺,過去1年期間各國開始紛紛加入邊境鬆綁的行列,促使觀光業逐步復甦。然而走向後疫情時期,觀光業如何蛻變出新貌,帶給消費者全新的體驗,「永續」或許將成為下一個熱門的關鍵字。
 

疫情成為旅遊產業轉變的另一個契機 以價值驅動出全新的旅遊模式 讓旅遊業減碳達到國際需求 創造出可永續性的產業生態

探究永續與觀光的連動,最早出自於1980年的世界旅遊組織(UNWTO),自該年開始倡導永續觀光發展起,1992年UNWTO發起的地球高峰會(World Summit)再度提出「21世紀議程」(Agenda21),依照著「永續發展概念」擬訂具體政策與計畫,為21世紀人類社會勾勒出發展藍圖。

經過數十年的醞釀,聯合國於2015年9月正式通過「翻轉我們的世界:2030年永續發展議程」(Transforming Our World: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決議,擬訂「永續發展目標(SDGs)」,擴大MDGs原有的8項目標,規劃17項永續發展目標,至此,也宣告永續概念深植全球各行各業之中,而過去早已牽絆許久的永續觀光也開始受到注目。

▲中華科技大學航空運輸管理研究所教授 陳盛山

中華科技大學航空運輸管理研究所教授陳盛山表示,永續觀光的概念,並不是疫情成為旅遊產業轉變的另一個契機以價值驅動出全新的旅遊模從零開始、發展出一種全新的旅遊型態,而是在永續發展目標中,找出與觀光現有基礎能相互鏈結之處,進而衍生出觀光產業在後疫情時代時,全新的疫後新形態與戰略變化,以此營造與疫情前截然不同的旅遊環境。

尤其面對疫情近3年的侵襲,觀光產業早已經邁入結構性的巨大轉變,舉凡觀光供應鏈各個環節的經營模式、消費者的旅遊習性等,都不斷進行本質上的轉變,若要迎合後疫情時代的消費需求,「可持續性的旅遊」便成為未來消費者關注的關鍵。

作為成長最快速的亞太 如何與永續鏈結

從某種程度上來看,疫情成為加速了永續觀光發展的載體。回顧過去,亞太地區在經濟發展的帶動下,觀光成為該區域成長的動能之一,建構起超過1.5億名從業人員、15億國際遊客的龐大經濟體。從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中,可以看出,在疫情之前與觀光最相連的3個目標,分別為SDG8:「促進持久、包容和永續經濟增長,促進充分的生產性就業和人人獲得適當工作。」、SDG12「負責任的消費和生產」,以及SDG17「強化永續發展執行方法及活化永續發展全球夥伴關係。」

然而過去追求高速發展的情況下,缺乏系統性的管理與規劃,使得亞太區的觀光業選擇性地忽略在地社區與生態系統負擔過重的潛藏隱憂。直至Covid-19席捲全球後,無法跨國旅遊的觀光產業被迫按下暫停鍵後,才開始有機會重新反思過去旅遊的問題、未來趨勢,以及轉機。可以說,Covid-19凸顯了亞太地區觀光業的隱憂,無論是過度依賴、成長空間有限、市場挑戰等,都在疫情影響下讓各界開始重視這個眼前最急迫的問題。

而「永續」便成為觀光業的新出口,在這個概念的挹注下,無須重新顛覆產業的原有架構,而是讓各類型的觀光產業都變成可持續性,實現永續發展目標、重振環境、協助社區繁榮。包括:

1.創造價值驅動的旅行
通過吸引花費更多且希望與社區和目的地進行真正互動的遊客,專注於質量和收益,同時管理目的地和社區的承載能力,並運用地方的獨特性,打造適當在地的基礎設施和旅遊體驗。

2.旅遊業減碳
設計和實施減碳旅遊路徑,包括明確的目標並利用經濟手段來緩解氣候變化,航空公司加大永續航空燃料(SAF)的使用率,提高企業、政府官員和訪客的意識並培養碳素養。

3.以旅遊為主導的再生
通過鼓勵遊客和行業貢獻來促進生態恢復,同時保護社區並保存文化傳統和習俗,透過嚴格的把關,確保旅遊業具有包容性並支持健康和主觀幸福感。

4.多樣化
通過修改行銷策略、大幅降低無法永續的觀光模式,促進旅遊市場多樣化,同時吸引當地觀光既得利益者投入,開發在地化供應鏈的產品。

5.改善旅遊治理整
合跨部門的旅遊政策考慮,包括促進政府和行業的跨部門合作,通過利用框架協議鼓勵數據共享以及聯合監測和評估。

6.藉由服務有價打造旅遊的新收益
尋找可以重新投資於旅遊業,發展新收入來源,例如國家公園的入場費等,或是積極推廣規模較小的綠色金融能夠支持旅遊業發展。

總體來說,永續觀光所改變的不只是觀光產業,更連動到在地社區、環境、政府、私人企業,乃至於觀光客。

從大型企業到各國 開始永續觀光風潮

全球永續觀光委員會(Global Sustainable Tourism Council,GSTC)乃推動觀光旅遊業綠色認證之主要國際組織,2016年修訂頒布「旅遊產業永續準則」,提供整個旅遊產業一個制定永續政策的標準,永續旅遊準則的架構分為4個大面向:永續管理、社會與經濟利益、文化遺產與環境,落實在旅遊目的地與旅遊產業上,也都依循這面向制定相關準則。

永續觀光對於國家而言,率先響應的莫過於高度仰賴觀光的國家,如GDP超過90%來自觀光的帛琉,早於2015年便制定《帛琉國家海洋保護區法》,以階段性的方式將海域80%作為海洋保護區,全面禁止保護區內開發行為,維護當地的自然環境,使觀光與永續發展共存。2018年起更要求旅客在護照上簽署帛琉誓詞,保證自己不會傷害環境。

同樣高度發展觀光的泰國,近幾年同樣在永續發展目標與永續觀光的追求表現突出,得益於自2002年起被納入「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核心原則的「充足經濟理念(SEP)」,並納入20年國家戰略架構中。

而這股風氣,在日本同樣開始備受重視,如渡假觀光勝地著名的宮古島,便結合觀光發展與SDGs目標,制訂「降低地下水的硝酸鹽濃度」、「減少家庭垃圾排放量」、「提高能源自給率」、「擴大珊瑚礁的覆蓋率」、「加強在地物種的保育」等5大目標,致力成為安居樂業的小島。

不只國家高度重視,在大型旅遊機構也能看見永續觀光的深化,如國際OTA平台─Booking.com,便於2021年設立「永續旅遊標章」,提供永續發展旅宿手冊,該範圍涵蓋了日常使用的飯店、Airbnb、度假村,作為住宿業者的參考指南,透過全球通用並具有公信力的規範,讓全球各地的旅人在尋找適合的旅宿時,可以透過這個標章鑑別。

台灣並不亞於全球 觀念在於如何轉變

在永續觀光的發展道路上,台灣並不亞於世界,民間有台灣永續旅行協會等單位的推動,協助台灣各個觀光產業鏈開始重視永續觀光的發展;官方單位如交通部觀光局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自2016年起連續7年獲得「全球百大綠色目的地比賽(Top 100 Green Destinations Awards)」的肯定,2022年更以「會冬眠的龜山島─總量管制計畫」再度斬獲殊榮,同時更持續輔導在地業者加入綠色旅行標章(GTS)認證行列,逐漸讓在地形成永續觀光生態圈。

此外,環保署近期也宣告「一次用旅宿用品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草案正式登場,分階段對旅宿業及其他住宿業提供一次用旅宿用品加以限制,7/1起的第1階段將不在客房內主動提供,或不能在客房外讓消費者自由取用一次用旅宿用品。第2階段則規定,業者應提供未含一次用旅宿用品房型的價差,至少5%優惠;或在營業場所或客房內標示各項一次用旅宿用品價格,提供消費者選購。

陳盛山指出,永續與觀光不單單是塑料製品的減少,在許多方面都可鏈結,包括過去台灣獲得慢城運動(CittaslowMovement)慢城認證的花蓮鳳林、嘉義大林、苗栗三義與南庄,便能發展深度旅遊,以深度、減碳等方式,帶動地方循環永續發展,以此創造如SDG12「確保永續消費及生產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聯合國推動的「2030年永續發展議程」,是對應了2015年的巴黎協定,各國政府必須設法讓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增幅控制在1.5度以內,而2021年登場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中,近200個國家代表共同簽署《格拉斯哥氣候協定》,將「逐步減少(phase down)化石燃料」寫成白紙黑字,包含歐盟、美國、日本、韓國等國皆承諾「2050年淨零2050 Net zero emissions」,達到所謂的「無碳目標」。可以說,觀光邁向永續的道路,是社會願景,更是帶動國家與全球脈動的鏈結,讓淨零(Net Zero)深植觀光產業,也將帶動台灣在國際的整體能見度。

▲後疫情時代,觀光產業的蛻變需仰賴與永續的連結。

▲永續發展目標(SDGs)已經成為全球的共同議題。

本網站報導之旅遊產品價格,屬於旅遊同業躉售營銷建議,不具旅行社資格之直客消費者,恕無法以該價購買,請另洽各業者直客服務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