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0期|2023.04.24|記者:王政
從疫情的創傷快速復甦 陳盛山看好「韌性觀光」將成寶島的觀光發展新助力

疫情後,韌性觀光(Resilience Tourism)開始備受各界探討,不僅聯合國將2/17訂定為「旅遊業復原力全球日」,世界旅遊協會(WTTC)亦開始針對韌性旅遊進行專題報導,探討旅遊產業的永續性與復原力,而對於台灣,韌性旅遊將能帶來哪些挹注,值得深思。

找出台灣具備國際級關鍵性零組件供應鏈的原生產業 從生態、會展、文化、醫療、時尚、自行車、盛會等多元角度切入國際市場

探究韌性觀光(Resilience Tourism),須從醫學、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心理韌性(Resilience)源於拉丁詞「Resilire(反彈)」,人從創傷(Trauma)開始,逐漸復原並獲得良好適應,進而重新振作、恢復元氣(Bouncing Back),創造出相比過往更為穩定、彈性、健康的身心素質。

這概念套用在觀光上亦是如此,所謂的韌性觀光,並不是單單從受創恢復到昔日水平,而是能突破原本基準向上突破,簡單而言,韌性觀光便是一個區域/國家在觀光發展上的「不可取代性」產業。

根據聯合國統計,旅遊業已經成為全球重要經濟來源之一,平均全球每10人便有1人從事觀光,甚至在一些對觀光賴以生存的國家,其收入占總體GDP超過20%以上。邁入2023年各國無不積極為觀光而努力,聯合國亦統計出2022年國際旅客達9億人次,為2021年的倍數,也讓各界樂觀預測今年可望恢復到昔日的80~95%。當全球已邁入各國瘋狂搶客的戰國時期,台灣如何找出自我優勢發展成「韌性觀光」,培育成觀光發展的利器,值得深思。

▲中華科技大學航空運輸管理研究所教授陳盛山

中華科技大學航空運輸管理研究所教授陳盛山指出,如同台灣俗語「拍斷手骨顛倒勇」,後疫情時代台灣應要找出更強的再生力量,且兼具台灣獨特性與不可取代性產業,輔以觀光服務的精神加以推廣,才能達到觸底反彈(Resilience)。疫情後台灣須找出「韌性觀光」的潛在力量與能量,從兩方向切入,1.台灣底蘊豐厚的一、二、三產業資源整合;2.台灣具備世界級關鍵性零組件供應鏈的原生產業之強項,該強項與觀光產業結合創造「韌性觀光」開拓國際化市場。如此強勁轉型,才能促使台灣觀光產業結構性的改變,與世界觀光市場爭奪戰中立於不敗,有效帶動台灣觀光產業跳躍式發展。

▲台灣在面對後疫情的衝擊,應加速一、二、三級產業的垂直整合,進而導入觀光,才能真正創造出專屬於台灣的韌性觀光(Resilience Tourism)。

從國際案例看見韌性觀光 可成為該國觀光發展助力

韓國已在多年前找出在地「韌性觀光」強項來提升自我競爭力,如會展產業(MICE),不僅是全球少數擁有MICE公部門的國家,加上便利的交通與高水準的會展設施,以及新穎的特色體驗活動、能訪視超大型韓國企業,搭配政府對獎勵旅遊的支援內容豐富,讓韓國成功躋身成全球第2大會展國家。

醫療觀光(Medical tourism)是從入境接待、入住飯店、全身檢查、醫療手術、最後進行城市觀光一條龍的旅遊模式,深獲韓、泰大力推廣,前者將其視為產業重心發展,後者則為觀光導向作為切入點。以韓國為例,由於在心臟、癌症、移植、整容等高難度領域累積頂級的技術,加上相比美國、日本僅20~30%費用的價格,成功抓住全球擁有醫療需求的消費者目光,更被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高度讚揚已達到世界級水平的醫療技術,讓韓國僅2019年便吸引來自全球200個國家、數十萬名擁有醫療需求的觀光客抵達。

泰國則於2004年起朝「亞洲健康旅遊中心」發展,在政府的支持下,醫療支出占比已達GDP約4.1%,成功建立完善的醫療旅遊產業鏈,由於收費合理,效率、品質等優勢,加上能兼顧健康和旅行的目的,深獲全球消費者喜愛。2019年泰國的醫療旅遊市場收入43.1億美元,該年吸引3,600萬國際觀光客中,有250萬人就是醫療目的,相比過去10年增長了15%。

而各國積極關注的時尚產業,作為貴婦名媛的最大採購天堂,從布料、紡織、時裝設計、潮服品牌、原物料採購、走秀,到延伸的食宿遊購行等經濟效益,成為許多國家積極推展觀光的渠道之一,亞洲如印尼、香港、馬來西亞、蒙古、日本、越南、韓國、菲律賓等都有大型的時裝週或節慶,週邊產業亦會向此區域靠攏,建構出以週、月、季為時間基準的巨型產業鏈。

上述的案例能看見致力發展觀光的國家,已經從原先的單純觀光旅遊,逐步結合自身具備獨特優勢的外部產業,作為推動自身觀光的燃料。

台灣的韌性在哪 如何與觀光結合

面對全球近幾年因為疫情、戰爭等多項衝擊,造成原物料上漲、通貨膨脹、各產業人工缺乏等斷鏈問題,各國紛紛思索如何建立具有韌性的供應鏈,但因為全球化的過程無法獨善其身,供應鏈往往跨國組成,由具有某項優勢的國家、地區負責專一資源的供給,台灣便便憑藉著製造、原物料生產等多項優勢,在許多產業鏈中扮演著重要地位,恰恰是找尋出韌性觀光切入點的利基。

疫情肆虐至今已邁入第4年,雖然台灣觀光產業經過政府的紓困與振興1.0~4.0後成功度過危險期,然而後疫情時代台灣觀光所面臨的挑戰,並不是「生存問題」,而是如何「存活更好的問題」。因此民間與政府更需要通力合作,找出具有台灣獨特競爭優勢的「原生產業」,將其與觀光產業對接,發展出台灣疫後轉型所需要的新能力、新形態、新模式、新趨勢,且更具觀光韌性競爭力。

總體而言,「原生產業」所建構出的韌性觀光產業分為2個面向,其一是將一、二、三級產業鏈進行整合,建構出專屬於台灣在地的強化優勢;其次則為強勁的產業導入三級觀光服務,發揮加乘的效果來推動觀光產業。

在三級產業整合中,自行車是絕佳案例,台灣作為重要零組件基地,更擁有巨大、美利達等國際品牌,過去陳盛山於台中擔任觀光旅遊局局長時,便號召中台灣的產業界共同組成向「自行車城市宣傳隊」,先一步凝聚地方的意識。隨後透過台中市府年年舉辦的「台中自行車週(TBW)」,讓一流廠商與個人製造商集結於此,藉著國際買家湧入的契機,在各個飯店放置遊程推薦地圖,推動外國廠商在採購後深入台中城市旅遊,最後更搭配自行車盛事的舉辦,將一~三級產業有效整合,創造自行車會展、自行車旅遊的入境需求。

而找出原生具有競爭力的產業與觀光結合,台灣亦有多項優勢,如韓、泰積極推展的醫療觀光,同樣是台灣的利基點,包括肝臟移植術後存活率超過美國、亞洲心臟移植成功首例,加上近幾年醫美需求亦蓬勃發展,都是作為台灣發展醫療觀光的核心。時尚部分則能從台灣為知名的台北時裝週著手,在近幾年文化部的推動下,已經逐漸形成氣候,更應該有效與觀光鏈結,將時尚的經濟效益延伸到旅遊產業,帶動採購、旅遊等週邊經濟效益。

有效整合1、2、3級及原生產業 讓韌性產業成觀光的助力

「找出台灣具備國際級關鍵性零組件供應鏈的原生產業」,是台灣發展韌性觀光的重要基礎。依據台灣自身優勢與產業的特性,可以歸納出:1、生態觀光(Ecological tourism);2、會展觀光(MICE tourism);3、自行車觀光(Bike tourism);4、醫療觀光(Medical tourism);5、時尚觀光(Fashion tourism);6、文化觀光(Cultural tourism);7、節慶觀光(Activity tourism);8、慢經濟(Slowlife tourism)。陳盛山強調,韌性觀光並不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消失,反而能成為承平時期額外吸引國際客的助力,以及爆發重大衝擊時台灣觀光的穩健基礎,這些具有韌性的產業不該與觀光成為毫無交集的平行線,在面對後疫情時代全球各國積極爭取觀光客重返,台灣更須加速於產業的整合,依據特性分門別類、引入觀光,藉由強勁的轉型促使台灣觀光產業邁入「質變」,才能有機會在疫後觀光攻防戰中搶奪先機。

本網站報導之旅遊產品價格,屬於旅遊同業躉售營銷建議,不具旅行社資格之直客消費者,恕無法以該價購買,請另洽各業者直客服務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