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的用心耕耘下,讓去年成立的大東北角觀光圈短短時間內便展現全新面貌,強調以「人」為本的作 法,讓在地的旅遊產業能與當地美景相得益彰,成為建構旅人美好回憶的最佳利機。
▲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遊憩課課長巫宗霖
在觀光圈的建構上,能發現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許多時候強調在人的耕耘,透過多元的策略努力將成員們能力與亮點提升至同一水平上,同時深掘其不可取代的特性與魅力,讓旅客能感受到更具深度的在地旅遊,其中「青年築夢聚落」便是絕佳案例。《旅奇週刊》特別採訪輔導大東北角觀光圈的產官學代表,為市場剖析「青年築夢聚落」將賦予當地觀光產業怎麼樣的蛻變與提升。
持續在地扎根 匯聚青年能量
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遊憩課課長巫宗霖表示,處長馬惠達對於在地扎根工程十分重視,希望透過各項輔導案,讓充滿抱負的返鄉青年們獲得舞台發揮,也因此透過「青年築夢聚落」的實施,以壯圍遊客中心作為基地,提供親民且近乎白菜價的場租,讓創業初期捉襟見肘卻滿懷夢想的青年們,能盡情揮灑創意,進而為當地增添色彩。
未來,風管處也將於此打造常態性的壯圍生活節,透過長時間舉辦的假日市集,搭配地景藝術等亮點吸引旅客聚集,一同來看見這些在地青年的努力成果,也讓在地特色被看見,達到真正的越在地、越國際。
接軌國際 從大東北角觀光圈品牌起步
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秘書長游文宏表示,青年築夢並不是全面以青年為主,而是由目前仍在第一線的中壯年當靠山、充滿熱情的青年則當作基石,眾人共同築夢。而面對廣大的消費客群,觀光圈應針對產業全面性的統整與爬梳,進而將最美好的一面呈現。
因此在這個理念下,大東北角觀光圈持續針對產業內的食宿遊購行等產業鏈進行全面剖析,以固定的審查制度挑選出已經符合規範的產業,優先曝光與推廣,同時與旅遊市場對接;而尚未達到標準的業者,在此激勵之下也將更有動力朝向目標邁進,達到一同提升的理念。
由於公部門屬於相對中立,同時也扮演消費者與產業之間的橋樑,因此在制定固定標準後,便能協助優異的業者進行市場對接與行銷,尚待努力的則是提供工作坊等策略輔導。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縣市政府、公部門都有相關的檢定標準,大東北角觀光圈也可借力使力,不論是好客民宿之於民宿業者、星級評鑑之於飯店業者、綠色餐飲之於餐廳、特色認證之於休閒農場,以及觀光工廠之於伴手禮業者,都是讓觀光圈事半功倍的篩選機制。相信透過雙管齊下的篩選,將能逐步拉升大東北角觀光圈內業者們的整體水平,同時挖掘各自的特色,讓每一個業者都有發光發熱的機會。
官方、學界資源挹注 讓在地從創業跳躍至夢想實現
大東北角觀光圈計畫主持人何立德表示,隨著觀光產業逐漸受到重視,不論是地方創生、農村再生都逐漸向觀光靠攏,也促使業者揮別單打獨鬥的模式,改以團體戰攜手努力、爭取政府補助來提升自我,而這便與觀光圈的精神呼應。大東北角觀光圈在第一年成功奠定優異的基礎,讓散落各地的業者們收攏成隊,加上過去便有許多有志之士如游文宏等專家的長期努力,都讓整備工程更加速。
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作為地方常設機關,過往便長期深耕,近年更受惠於觀光圈的政策,讓在地擁有更多嶄露頭角的機會。然而受限於國際仍處於禁運的情勢,只能先在國內進行蹲點與推廣,也讓地方創生與回鄉、留鄉成為顯學,而「青年築夢聚落」便是讓這些有志之士的最佳舞台。壯圍只是個夢想基地的起手式,未來更將拓展到南方澳、福隆等服務中心,搭配官方、學界的資源挹注,讓當地不再是無止盡的創業競賽,而是真正夢想實現的搖籃。
地方景觀與社區經營之共好從實例看見在地的軟實力
在社區營造累積豐富經驗的輔仁大學景觀設計系教授葉美秀表示,從許多國外的經驗借鏡能發現,其實景觀設計重點不是取決於設計師,而是透過地方的美學素養提升後,讓最熟悉當地的在地人去努力呈現家鄉的自然之美。也因此數十年來她不斷鼓勵自主營造工作,透過因地制宜讓在地更活潑,加上營造工程經費不一定要多,有時候些許的經費也能創造驚豔的感動,如桃園崁頂、花蓮東豐,都能看到許多超越景觀設計師的在地創作。而社區的景觀營造,也能帶動地方的共識凝聚,以及旅客的滿意度提升。
牛頭司企業社負責人 沈國源
為了傳承耕牛文化,讓昔日的農村生活被更多人體 驗到,沈國源特別與壯圍的地主、小農溝通,透過三方各自出土地、人力、牛力的方式籌組共耕團。而數年的推廣下,不僅成功舉辦募股活動吸引百餘位股東加入共耕體驗,也讓周遭的地主們開始願意相信,將自己的土地提供給共耕團使用,讓更多的慣行田轉為友善田。
青出宜蘭合作社總經理 林意評
作為結合食農教育與產銷功能的合作社,青出宜蘭合作社集結了許多35 歲以下的青年朋友一起努力,透過資源分享的方式,從耕作到銷售相互協助,期盼讓商品被看見。如水梨大出的時候,如何迅速且廣大銷售成為問題,青出宜蘭合作社便透過青農們的相互支援與銷售,讓產物順利被喜愛者購買。
旅人書店 負責人 林世傑
於2013年回到宜蘭的林世傑,原先於台中擔任採訪與行銷的工作,也發現對於書店的熱愛,隨著結婚後 毅然決然返家創業,在這個文化資產密度相當高的縣市中,與一群有夢想的小農們展開新生活,不僅將自己的空間提供活動舉辦場域,也集結眾人一同進行老屋整修等大型活動,讓街區成功蛻變新貌、創造更多故事。
內城生態學校負責人 賴志政
為了照顧父親身體而返回宜蘭創業的賴志政,憑藉著對於教育的熱誠走進校園,並於2017年走進宜 蘭員山內城進行社區營造時,驚艷其完善的農村樣態,也發現許多人對於它的不熟悉。因此隔年承租區域內的舊農場改建成生 態學校,在天然的環境、原有的既有生態中進行體驗教育、探索教育、戶外教育,也因此受到許多重視農村體驗的學校、學 子們關注,至今仍吸引許多體驗過的學子或學校返回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