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1期|2023.02.21|記者:王政
擁有獨步全球山林資源的台灣 政府單位應橫向溝通、修改法規 才能將山林之旅成為觀光新面貌

曾被譽為福爾摩沙的台灣,因為獨特的地理位置與地形,成為全球高山密集度最高的島嶼之一,總計在3.6萬平方公里的島國土地上,超過60%土地面積被森林覆蓋,共有269座超過3,000公尺的高山,其自然資源與觀光發展潛力不容忽視,也應該成為台灣對外觀光行銷的重要利基之一,然而真正走進山林後,卻能驚訝發現,台灣在山林旅遊硬體服務,乃至於生態保育等腳步,其實遠遠落後許多國家。

台灣欲打造觀光成兆元明星產業 應持續強化山林之旅等獨特優勢 從順暢各單位溝通管道、加速硬體落實、修整法規 方能有效發揮自身發展潛力之綜效

提到舉世聞名的高山,許多喜愛旅遊的人,可能率先想起享譽全球的日本富士山、紐西蘭庫克山,但卻不知道日本的3,000公尺以上高山僅有10多座,而紐西蘭亦只有20餘座超過3,000公尺的高山,兩相對照之下,不難看出台灣在山林的優勢與發展潛力。

台灣繁茂山林,在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造山運動急遽進行之下,使台灣山巒層疊、溪谷縱橫,形成以「奇、險、峻、秀」聞名的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和海岸山脈等5大山脈,也使得全國擁有22處國家森林遊樂區、3個平地森林園區、4處林業文化園區,多樣的生態資源及多元的人文風土,讓彈丸之地的台灣,彷彿一顆超濃縮的膠囊,將最精采的山林魅力通通濃縮於其中。

台灣生態專家便曾指出,「同樣是被北回歸線所穿越的各個區域或國家中,其他十幾個國家僅有沙漠、平原的單調環境,但台灣在東西最大寬度僅144公里的距離中,海拔高度能從島嶼兩側的海平面、延伸到全球北回歸線的最高峰─玉山,從接近0公尺爬升到3,952公尺、再下降到接近0公尺,地形變化接近8,000公尺,其中含括了島嶼、濕地、熱帶海岸林、亞熱帶闊葉林、暖溫帶闊葉林、涼溫帶針闊葉林、冷溫帶針葉林、亞寒帶針葉林及高山灌叢、草原等豐富生態系,也穿越了澎湖花嶼、虎井嶼、外傘頂洲、鰲鼓濕地、阿里山林業鐵路、鄒族古道、阿里山山脈、玉山山脈、中央山脈、八通關古道、花東縱谷、海岸山脈、秀姑巒溪等台灣自然人文地景。」

由此不難想像,無論是台灣民眾,抑或是國際旅客走進山林時,將感受到如何巨大的震撼。然而對照台灣先天的優勢,在後天的硬體設備方面,卻彷彿跟不上世界的腳步,使得即使交通部觀光局曾於過去積極推動「2020脊梁山脈旅遊年」,卻無法真正有效改變台灣原有硬體設備不足的根本問題,對內並未迅速改變、對外卻積極宣傳,最後只會導致到訪的國際旅客在讚嘆台灣山林之美時,亦感嘆旅遊環境的不友善。

▲台灣擁有269座3 , 0 00公尺以上的高山,是成為推廣全球的最佳利基之一。

從人與山的生活文化 看見日本登山旅遊卓越成效

日本是多山的國家,因此自古代就有拜山神的山岳信仰,長久的積累之下,使得日本格外注重山林的保育與觀光推廣。其中最顯著的案例,莫過於日本訂定國定假日「山之日」,每年的8/11,日本民眾將有機會親近山、感謝山的恩惠,政府透過假期的訂定鼓勵民眾親近山、增進健康,進而醞釀出對於山林的感激心情,從人與山的關係深植生活文化中,從而提升民眾自然環保的觀念。

對於登山之旅的友善環境營造方面,日本便深受國際登山客喜愛,如走訪過槍岳、燕岳等日本北阿爾卑斯山脈的台灣登山客便表示,日本在山屋的安排上十分用心,除了坐落於山腰之外,與台灣的山屋大部分離山頂較遠的不同,日本在接近山頂部分也多有山屋的設置,以便旅客登頂時擁有最佳休憩的環境。

在餐食部分,山屋多提供一泊二食的選擇,讓疲憊的登山客能享用美食,甚至蛋糕、啤酒等飲料點心亦能購買到。住宿環境部分,除了用布幕區隔的簡單隔間外,也有提供一家人入住的個室,甚至提供露營場地,僅須向山屋登記、繳費,便能獲得駐紮資格,可以說對於國際旅客而言,無論是入住山屋,或是在一旁紮營都是豐儉由人。

不僅如此,令台灣登山客更為有感的,莫過於在廁所等公共空間都維持十分乾淨,除了使用環保廁所外,也必須更換廁所專用拖鞋,加上民族性使然,都讓廁所在整體整潔度上格外突出。此外,若是遇雨而淋濕的登山裝備,山屋也貼心提供專屬的乾燥室烘乾,加上有簡單的醫療服務等規劃。

 

▲日本在發展山林之旅的全面性與執行力,成功營造對於登山客的友善環境,值得台灣借鏡。

強化山林旅遊教育 看見世界對排遺的不同規範

一趟山林之旅,除了不斷的攀向頂峰外,最重要的莫過於吃、喝、拉、撒、睡等基本需求,除了規劃山屋、劃分紮營場域外,備受登山客關注的莫過於「排遺」的解決。在台灣,因為登山之旅近幾年在政府的大力推廣下,開始興起登山旅遊,然而除了長年登山的愛好者有相關環境保護概念,普遍跟風的民眾對於登山的公衛意識尚未跟上,急就章下便造成山林優美的風景背後,地上往往是一塊塊的「排遺雷區」與遍地如同花瓣般的衛生紙。

大多人的觀念是,排泄物在露天環境能自然分解,然而高山乾燥寒冷的情況下,土壤中的有機成分遠低於平地,因此排泄物分解的速度,便遠遠跟不上大批登山客排放的速度。

在日本,入山前便需要在登山口領取環保袋,山上行經的道路上設有遮蔽式廁所遮風避雨,民眾可以將塑膠袋放入容器之內固定,便能安心如廁,然後打包帶下山丟棄。而阿根廷則是在露營基地設有廁所,下方設置鐵桶,當排泄物裝滿後,便由直升機吊掛離開。排遺看似是小事,然而倘若全球遊客蜂擁而至時,便是一件足以影響環境的重要事情,如世界第一高峰聖母峰,過去便因為攀登人數大增,使得當地環境大受影響,每年有多達8千公斤的人類排泄物遺留山上,山上垃圾也持續增加,甚至影響到水資源等。

加強橫向溝通、修改法規 讓台灣打造以人為本的山林旅遊

面對自身所坐擁的豐富山林資源,前行政院長蘇貞昌於2019年「向山致敬」記者會上,宣示了山林開放的政策基調;交通部觀光局也將2020訂為「脊梁山脈旅遊年」,至此台灣的山林正式走進大眾的視野之中,各個大型山莊的改建工程與各項硬體設備陸續啟動。

雖說大筆預算的投入,使得台灣山林的硬體設備開始陸續翻新,然而仍出現許多問題備受登山客所撻伐,包括環保團體抗爭、山屋軟體服務跟不上需求等,環顧整體原因,仍在於「部會之間橫向溝通不足」,與「以人為本的概念」無法落實。

觀光推廣職責於交通部觀光局,山林管轄大多屬農委會林務局,國家公園則是內政部營建署所管,全台國家森林遊樂區的管轄更有林務局、退輔會、教育部等主管機關,牽涉環保則與環保署有關,若涉及原民部落、山青嚮導、運送物資等部分,則關乎原民會,各部會未能針對山林旅遊有效溝通,自然無法有效建立起友善旅遊環境。

於此同時,行政院正積極針對各部會進行組改,其中林務局將轉型為環境資源部「森林暨保育署」,國家公園卻留在內政部的管轄,由於國家公園31萬公頃的面積高達9成與林務局所管轄的國有林班地重疊,倘若未能與林務局一同進入環境資源部中,未來森林保育便分屬兩個部會,徒增資源的分散與重複。

解決基本問題、強化自身的優勢,是觀光推廣的關鍵,在山林推廣上,由於事權分散、資源重複、機關本位主義,使得相關法規和主管機關仍處於多頭馬車,當務之急應該1.促進各部會的橫向溝通;2.以市場需求為出發點,並在生態與觀光中取得平衡;3.針對不合時宜的法規進行滾動調整,面對後疫情時代各國積極爭取觀光客的階段,應不斷消彌劣勢、強化優點,才有機會創造更為友善的環境,讓世界看見台灣山林之美。

▲隨著行政院推動向山致敬,加上交通部觀光局的脊梁山脈旅遊年,都讓台灣山林之美正式走進大眾的視野之中。

本網站報導之旅遊產品價格,屬於旅遊同業躉售營銷建議,不具旅行社資格之直客消費者,恕無法以該價購買,請另洽各業者直客服務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