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8期|2022.11.22|記者:謝筱華
導遊的重要身份:行銷台灣民間大使、化妝師(上篇)

作為台灣導遊,賦予的使命除了讓遊客玩的開心、安全,讓旅客在台灣土地上感受到最好的一面,留下最好的記憶之外,另一個重要角色就是「替台灣說話」,做為台灣寶島的化妝師,為台灣行銷,提供國際旅客透過短短相處互動中,能幽默、深刻認識台灣美麗的人事物,藉此若有機會能將台灣早期到今日歷史文化演變過程、先民累積的生活經驗,透過翻譯傳述分享給國際旅客,擦亮台灣招牌,將起了莫大行銷宣傳。

從台灣諺語打開台灣近代史 愛上台灣風土民俗

【憶當年】 聽一句台灣話 讀一段笑中帶淚的歷史

如何最直白的分享、行銷台灣呢?用台灣諺語淺談台灣,是格外傳神的!台灣俗語是一個族群的共同價值觀,也是反應當時的時代背景,代表先民智慧的累積,其語言押韻,具文學美感,發源自民間,親切、生動詞彙敘說耐人尋味的台灣故事。

台語俗諺:「同腳不同款,同款不同師傅」、「人在做,天在看」、「千金買厝,萬金買厝邊」、「坐予正,得人疼」、「呷好逗相報」、「一兼二顧,摸蜊仔兼洗褲」、「一枝草,一點露」、「三分人,七分妝」、「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龍交龍,鳳交鳳,穩龜交凍憨」、「少年袂曉想,食老毋成樣」、「上港有名聲,下港有出名」等等,皆傳神的點出了閩南語在歷史生活中的涵養與智慧。

透過台灣諺語見證每個時期反應出不同的時代背景,從台灣發展史上娓娓道出相應關聯。換成英文讓國際旅客了解,比如「羅漢腳(homeless)」之意,根據《噶瑪蘭廳志》記載為「台灣無宅無妻子,不士不農,不工不賣,俗指謂羅漢腳」。追溯到清治初期對於移民台灣的限制十分嚴格,將近一個世紀之間新移民們不得攜眷,使得女性奇缺、沒有經濟能力而無法娶妻的窮困「遊民」充斥,無家可回,也沒有固定工作,成為「死無人哭、死無人埋」的一段台灣早期歷史。

在東漢三國時期,台灣被稱叫夷州,隋唐元時期則叫琉球,明朝稱為東蕃、大員,清朝講到是雞籠山,到了明、清,台灣已經由歐洲人建立政權,紅毛仔、西仔,將台灣叫福爾摩莎(Th eIsland of Formosa);日本統治台灣後,稱台灣高山族為「高砂族」,當時臺灣古名:高砂、高山国。另一趣聞乃是2022年颱風季節時,台灣幸運躲過多個颱風侵擾,日媒與網友們紛紛打趣,似乎有一股神奇力量在保護台灣,讓颱風路徑轉彎,一起護佑美麗的寶島。

十七世紀中期有一段「荷西時代」,當時由西班牙人盤踞臺灣北部社寮島(今和平島)、三貂角淡水一帶,而荷蘭人以臺灣南部為勢力範圍,又驅逐西班牙人統治北部。當時在臺灣各地,總是把荷蘭人統稱為紅毛二字,如紅毛城(今安平古堡),紅毛樓(今赤崁樓),紅毛土(水泥)、紅毛井、紅毛埤、紅毛港、荷蘭豆(豌豆)等等。在北部西班牙人統治中,三貂嶺、富貴角,「行過三貂嶺,不敢越頭想某子。(指「經過三貂嶺之後,不敢回頭想念妻子兒女」)」

荷蘭人離開後,進入1661~1683明鄭時期,接續由清朝統治台灣約212年(1683~1895),此時期有很多諺語可講述台灣故事,從1684~1895末期,展開渡臺禁令,「唐山過台灣,心肝結歸丸」、「水過黑水溝,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帶出過往痛苦的往事回憶與黑水溝(台灣海峽)的地理故事,以早期簡陋渡船過海,往往翻船命喪黑水溝。上岸後,發現台灣有登革熱、瘧疾、原住民出草事件;台灣諺語說:「有唐山公,無唐山嬤」,渡臺需要申請渡海令,清朝統治台灣這段歷史,都是走私、偷渡、海盜。翻閱歷史,對照到當時大清帝國對漢人到台灣採取放任制,不管死活,其中廣東人(客家人)更不得申請也不得渡海來台,透過一段段諺語故事讀桃竹苗、台東、花蓮地理故事,拼出台灣人文風土。

▲高雄愛河,海官一年級。

▲與荷蘭VNC貴賓遊日月潭文武廟。

▲陪伴加拿大貴賓品嚐萬華燒餅油條早餐。

【精彩諺語故事,下集繼續】

【在旅遊的路上帶團軼聞精選】

身為導遊,除了自身經驗與背景外,早年經營天仁旅行社,在工作中有一次與曾盛海理事長到長春推廣,引進東北觀光客到台灣,當時的地接社除了熱烈歡迎,也想了解台灣文史。當時被邀請述說台灣風土,在毫無準備下無法接招,台灣文史也不了解,猶如當頭棒喝,從此勤讀台灣文史,為此配備內涵;此外,用台灣諺語行銷台灣,好比到日本,總希望日本導遊用日語講故事,或到訪歐美,用當地語言講當地語言的不同詮釋,對旅遊目的地將更有親切感。

本網站報導之旅遊產品價格,屬於旅遊同業躉售營銷建議,不具旅行社資格之直客消費者,恕無法以該價購買,請另洽各業者直客服務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