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7期|2023.03.31|記者:謝筱華
不同面向談台灣! 從海洋文化看台灣人性格【上篇】

我愛台灣!葡萄牙文的「Formosa」福爾摩沙,就是「美麗」之意,做為一個台灣的專技導遊人員,說台灣故事、講台灣的好山、好水、好人情,三天三夜講不完。之前以台灣諺語和數字已經傳神描繪寶島台灣與其他國家地區的不同觀點,接續再以不同思維的台灣特色做介紹,一起遊歷台灣史。

創 新 與 包 容 兼 具 以 奮 進 精 神 開 拓 商 港 貿 易 經 濟

【憶當年】

台灣地理位置,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上的一座島嶼,像極了海上長城,一座不沉的航空母艦。這裡氣候溫和,擁有種類繁多的野生動植物,例如台灣長鬃山羊、黑熊、水鹿、猴子、野兔、山羌、石虎、蘭花、山椒魚、櫻花鉤吻鮭等;周圍海域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與關島相距約5千公里,夏威夷約8千公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最北邊巴丹群島142公里、距蘭嶼99公里;南海、台灣海峽與中國相距約130公里;東海東北邊距韓國約1,507公里,直線2,164公里就是日本。

濃厚海洋文化 孕育大海之子

從上述台灣地理位置觀點,台灣人個性已經具備第一個與眾不同的特色,那就是濃厚的海洋文化性格,講求速度、變化、創新性的,同時也具有包容與寬闊性。自古台灣就是國際貿易轉運站,一直保留著商業個性,這點從荷蘭時代便展露無遺,荷蘭人來台灣之後,經營米、糖、鹿皮等外銷,並且在台灣發展轉口貿易,17世紀時福爾摩沙與新阿姆斯特丹、今天紐約港是相提並論的。台灣不但已經展現出以外銷為導向的經濟雛型,而且也扮演遠東貨物集散中心的角色,與日本和中國串聯轉口貿易,用現在的話術,台灣就是亞太營運中心。

海上貿易時期 郊商崛起扎根港口

明鄭時期,海商集團,國際貿易更加發展,台灣的蔗糖製品都銷到英國去,英國在安平設有商務代辦,台灣的國際貿易蓬勃發展。1684年清朝因消極治台,清朝管理台灣政策是「渡海三禁令」,讓台灣閉關自守,海盜、走私充斥,使台灣發展主要是靠民間的努力。

「郊商」興起,往來台灣與中國沿海之間,輸出農產,輸入手工業品。「郊」是貨品進出口的商業集團,1720年代在府城台南先發展出來;1770年代,郊商的發展也在鹿港急速興起;到了1790年代,則發展到艋胛一帶。「一府二鹿三艋舺」奠定西部三主要商業發展港市,證實近代台灣由南向北發展的過程。

1860年天津條約簽訂,滬尾開港通商,列強將台灣的煤、硫磺、樟腦等物產,經由淡水出口。台灣貿易又迅速擴張,糖原本有國際市場,樟腦更是獨特商品,茶也後來居上。1878年之後國際貿易發展的結果,造成台灣是一個貿易順差的地區。

自1949年台灣社會70幾年來發展工商貿易,創造出舉世有目共賭的「經濟奇蹟」,成為全球192個國家中的第十幾大貿易國,此為台灣持續發揮歷史上海洋文化的特色的結果。從海洋文化中堆疊,探看民主自由與人權內涵,台灣也是華人社會中最早耕耘民主意識的所在。(未完待續)

▲於新竹尖石參陳山民宿留影,嚮往自由精神勇不退縮。

▲於南投集集認識檳榔經濟產物。

▲臺北重要歷史城區-大稻埕導覽。

本網站報導之旅遊產品價格,屬於旅遊同業躉售營銷建議,不具旅行社資格之直客消費者,恕無法以該價購買,請另洽各業者直客服務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