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5期|2020.11.30|記者:王政
讓觀光工廠成為台灣行銷的加值品牌

▲經濟部工業局局長呂正華表示,為使觀光工廠能有更具體的指標依據,在經濟部工業局指導下於2008年訂定評鑑作業機制,經由數次嚴格評鑑考核,以確保每位遊客進入工廠觀光時,在參觀工廠製程與認識產業文化之際,都能安心地體驗各種產業的特色文化。

讓觀光工廠成為台灣行銷的加值品牌

當國旅市場大爆發之際,越來越多業者開始積極審視與挖掘台灣所擁有的亮點,從自然美景到人文歷史,只要能抓住消費者目光,都能成為遊程中的一環。而這時,兼具著本業特色又有觀光場域的觀光工廠,自然而然佔據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成為旅遊市場中不可或缺的包裝元素。

觀光工廠的概念起源於前經濟部部長施顏祥視察國際時,於2002年提出的概念,讓市場逐漸萎縮、外移的傳統製造產業,能有全新的操作空間,賦予企業全新生命。隔年經濟部工業局便推出「觀光工廠輔導計畫」,由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執行,協助業者規劃並輔導轉型。

輔導計畫的登場,加上工研院等公家單位的強大執行力,讓許多受限於當下時空背景而無法發揮的本土產業紛紛響應轉型,也使得觀光工廠在短短的十多年,迅速成長到現今擁有150多家的規模。而市場急速擴張的同時,觀光工廠業者之間也開始凝聚向心力,攜手推出能架接業者與公家單位之間的溝通橋樑─觀光工廠促進協會,不論是市場涵蓋面到整體規模,都顯示觀光工廠這個角色已經在旅遊市場逐漸站穩腳步,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

然而風光的背後,觀光工廠仍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困擾與辛苦。以爆發的國民旅遊市場為例,隨著產業不斷媒合與推廣下,加上來自旅遊市場的旺盛需求,讓越來越多旅行社開始接觸觀光工廠尋求合作,不過卻也衍伸出雙方溝通語言不在同一頻道的問題,由於觀光工廠都以製造業轉型而來,當面對觀光業出身的旅行社,自然出現溝通語言隔閡的問題。所幸隨著越來越多觀光工廠敞開雙手迎接旅行社到來,在雙方不斷磨合之下,觀光工廠開始了解到旅遊產業的特性與眉眉角角,讓彼此合作更為順暢。

其次是觀光工廠名稱未有專屬,因此許多時候出現評鑑通過的廠商不斷用心推廣,卻得面對不合格、未通過評鑑的偽觀光工廠在搶攻市場,而政府單位也僅能以規勸方式,鼓勵這些偽觀光工廠也能做到友善安全的消費環境。也因此,做好觀光工場品牌形象是觀光工廠促進協會的長期工程,期盼能讓觀光工廠的設立有法可循,才能打造一個旅客安心旅遊的合格場域。

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觀光工廠其實是台灣放眼國際宣傳的利基點,由於觀光工廠從成立到現今興盛已經有10多年的時間,不僅服務越來越精緻,許多廠商的觀光場域也越來越具規模,甚至可以達百萬來客數的超大型格局,成為真正的在地亮點。這一特色其實十分適合觀光局等單位在國際行銷宣傳時,作為獨立品牌來推廣宣傳,如同脊梁山脈、自行車、鐵道,觀光工廠也能成為一個誘因,讓國際看見台灣成功轉型的驕傲。

本網站報導之旅遊產品價格,屬於旅遊同業躉售營銷建議,不具旅行社資格之直客消費者,恕無法以該價購買,請另洽各業者直客服務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