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6期|2023.01.18|記者:何昭璋
邁向觀光大國之路 世界做得到 為何台灣無法?

旅奇週刊社長 何昭璋

台灣能否成為觀光大國端看層峰重視度 別讓政黨輪替成為絆腳石 缺乏長遠規劃、各單位無橫向溝通管道 只會讓觀光立國淪為口號

即將邁入農曆新年,能明顯感受到張燈結綵的街道上,已瀰漫著濃厚的年味。回顧過去的一年,旅遊產業的心情就如同洗三溫暖般,從年初國內疫情反覆不定,到看見周邊各國陸續加入解封行列,全球掀起一波波報復性旅遊熱潮,台灣業者卻依舊處於被動的狀態。所幸在民意與防疫之間相互拔河之下,台灣終於選擇在去年第四季重新開放邊境,正式宣告走入後疫情時代。

作為陪伴觀光產業走過數十年的陪伴者,我們能從上述種種跡象看見,觀光產業依舊不被政府層峰所重視,更遑論放在第一順位作為政策考量的基準,單單國門重新開放一事便幾經波折,更使得觀光業者無所適從,無論人力的回補、商品的上架,都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只能跟著消費大眾零時差的接收通知,對照過去政府曾喊出的「觀光立國」口號,著實令人啼笑皆非。

我們可以看看真正觀光立國的國家作法,作為曾於2019年創下4,000萬到訪旅客的泰國,整體觀光收益達全國GDP近20%,世界銀行便曾統計,2018年僅旅遊業收益為泰國GDP貢獻1,000億美元。雖然經歷過疫情的衝擊,使得觀光人次在2021年寫下42.8萬人次的慘況。

為此,泰國不斷思考如何恢復國內的旅遊產業,因此疫情逐漸趨緩後,儘管前景依舊不明朗,泰國政府依舊選擇獨排眾議,於2021/7/1啟動「普吉島沙盒計畫」,允許已完整接種COVID-19疫苗的遊客入境普吉島,豁免進行居家隔離,為觀光市場注入一劑強心針。2022年更是泰國加速開放的關鍵年,從5月份宣佈取消國際入境檢測,到7月正式宣布解除口罩禁令、10月份正式全境解封,可以看出即便心繫觀光產業之下,泰國仍以有計畫性、循序漸進的方式推出每一項政策,且政策都以觀光作為主要參考要素之一。

種種的措施之下,讓泰國在2022年度便重新收復千萬國際觀光客大關,上看1,150萬人次,相比2021年的42萬人次,可說是數十倍的增長,也讓泰國有信心放眼2023年度能寫下2,000萬入境旅客數,觀光產值預計上看1.5兆泰銖的目標。

短短3年,泰國從谷底站起,雖不至於重返巔峰,卻已經展現穩步向上的態勢,由此看見,中央政府應該以國家整體經濟發展思維來發展觀光政策,否則只會淪為追求短期績效而大撒幣,不統一的政策更讓地方各做各、自掃門前雪,然而最後苦的還是觀光產業鏈的每一位業者。

近日交通部觀光局發布了編撰《觀光五十 胼手築夢・領航前行》專書,邀請讀者們一起走入過去50年的台灣觀光史,共同回首半世紀觀光局肩負推動台灣觀光的時代責任,以及推行的重要政策軌跡與布局。細讀之下能發現,其中記錄了台灣觀光產業發展的點點滴滴,在歷任首長的帶領下,觀光產業凝聚眾志成城的決心,無論是奠定台灣觀光發展基礎、與國際接軌,或是開通兩岸直航,成功促使台灣觀光從無到有逐步攀升,即使歷年來不斷遭逢種種困境,亦能轉折躍起。然而借古鑑今,書中詳細記錄著過去50年來台灣在發展觀光的雄心壯志,經過無數難關之後,成功創下連續數年的千萬入境佳績。

然而從現況來看,政府對於觀光的態度反而日趨保守,甚至有些畏手畏腳,對比過去在國際行銷的大展拳腳與滿腔熱血,只會令觀光產業不勝唏噓。

引用首任觀光事業管理局局長蔣廉儒的五句名言「觀光是沒有煙囪的工業、是沒有教室的教育、是沒有文字的宣傳、是沒有會議的外交、是沒有口號的政治」。

觀光是沒有政治色彩,因為觀光所追求的是全國共好的經濟發展體現,不應該隨著政黨輪替而改變台灣觀光發展的走向,更別讓輪替之後造成優秀人才的流失,進而導致用心佈局的觀光規劃無法實現,一切只為了滿足新執政者的酬庸需求,尤其台灣坐擁著豐富的觀光資源,無論旅遊人次、觀光帶來的經濟挹注,都不應該只是現況。

我們了解這種想法相對「政治不正確」,但我們更相信目前台灣不需要更多的「乖乖牌」,在農曆新年即將到來,只希望政府能更加重視台灣的觀光發展,從基礎調整、從全面性去思考,才能讓台灣真正走在「觀光立國」的正確道路上。

本網站報導之旅遊產品價格,屬於旅遊同業躉售營銷建議,不具旅行社資格之直客消費者,恕無法以該價購買,請另洽各業者直客服務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