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3年進入下半年,全球觀光已明顯看見逐步復甦的趨勢,根據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UNWTO)統計,今年第一季全球旅遊業已恢復至疫情前80%之多,今年1~3月份的全球遊客達到2.35億人次,是去年同期2倍之多,也讓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UNWTO)秘書長Zurab Pololikashvili指出,全球的旅遊產業有望在今年底前恢復疫情前的水準。而根據交通部觀光局觀光統計資料庫顯示,來台旅客人數於5月份達到516,396人次,今年1~5月已累計達2,179,235人次,尤其5月份的爆發式成長,也讓各界對於今年達成600萬人次的目標努力邁進。
面對全球旅遊風氣的迅速回籠,台灣除了祭出優惠措施來進一步吸引國際客到訪外,針對觀光主管機關─交通部觀光局,也預計9月中旬正式改制為交通部觀光署,象徵著台灣將在後疫情時代展現出截然不同的氣勢。
然而體制上的改變,是否真的能帶動台灣觀光同步改變,揣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觀望,相信是無數產業人員面對主管機關改制之際的共同想法。原因在於改制後雖員額大幅增加百人、公務預算相對提升,執行力與決策力更強,但仍有許多關鍵因素尚待改變、解決,甚至台灣觀光未來的推廣藍圖也尚未看到全貌。
過去「旅奇社論」中特別針對9大項觀光改革關鍵一一探討,其中「行銷國際的觀光發展基金發揮效益最大化」,則是高度牽涉後疫時代台灣在國際行銷的宣傳力度,以及如何刺激國際旅客到訪。
攤開交通部觀光局的預算書能發現,觀光局過往的年度公務預算平均45~50億元左右,面對全球性的觀光推廣與宣傳,便高度仰賴觀光發展基金作為支援。這個自1999年設立至今的「觀光局小金庫」,主要用途為國際宣傳經費、地方政府大型活動行銷推廣、觀光設施興建維護等。
基金的財源除了政府預算支援外,挹注達5成的機場服務費則佔據大宗,其餘尚有觀光局管有土地之租金及權利金、國家風景特定區門票、停車清潔維護費、賣店租金等勞務收入與租金/權利金作為支撐。由於基金財源多元,加上旅遊風氣高速成長,因此除了成立第一年仍呈現赤字外,隨著國際觀光客的湧入,2015年達到85億元的規模,加上台灣連連晉升千萬大國,年年皆達到百億大關,2018年底基金更寫下160億元的高水位紀錄。
然疫情的3年影響,隨著大量補助與紓困下使得過去水位皆維持百億元的基金告罄,面臨到成立至今的第二次赤字,甚至需要列出5年所需、舉債151.7億元來渡過難關。
因此,即將接棒的觀光署首任署長,如何有效控管觀光發展基金的使用將成為考驗,不論是提升機場服務費的收費級數來與周邊各國機場相關費用相等,或是以公務預算持續撥補基金的水位,是關鍵的第一步。其次,則是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依舊強化台灣在國際的能見度,固守首要的目標市場之餘,亦能在次級目標市場加大宣傳力道,同樣考驗著使用者的智慧。
探討「行銷國際的觀光發展基金發揮效益最大化」的議題,是因為其扮演著台灣行銷宣傳的關鍵,因此主管機關更應該慎重審視。當基金的財庫水位再度恢復平衡之下,觀光署才更有餘裕針對基礎建設進行提升以符合國際需求、針對觀光產業進行培訓以面對國際趨勢,或是針對國際市場需求提出相應策略刺激與吸引,成為疫後時代的新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