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交通部觀光署掛牌的日期不斷接近,首任觀光署署長人選也備受各界關注,由於原任交通部觀光局局長張錫聰確定退休後無意繼續接棒,懸空的署長寶座由誰擔綱引發熱議,甚至出現5路人馬推舉自己合意人選的聲音。
作為台灣針對後疫情時代所做出的重大體制改革,觀光署之所以備受關注,原因在於這是台灣觀光產業的分水嶺,2020年交通部所提出的「Taiwan Tourism 2030台灣觀光政策白皮書」中,便將觀光署改制作為中期計畫,長遠目標則是研議將交通部更名為交通觀光部,進一步強化觀光在台灣經濟發展所扮演的角色。
隨著觀光署確定設立後,《旅奇週刊》便針對新任署長將面對的各項工作進行彙整,統計出產業所希冀改變的9大議題,從產業競爭力的強化、預算的分配、政策的延續性,都應該是這些已經在名單中的候選人深思的問題,其中,如何推出為台灣加分的「永續觀光發展方案」便是關鍵。
交通部在白皮書有提到6大政策主軸,包括組織法治變革、打造魅力景點、整備主題旅遊、廣拓觀光客源、優化產業環境、推廣智慧體驗。隨著2022/10/13台灣正式開放邊境後,交通部觀光局力拼2023年重回600萬人次,並在2024年重返千萬大關的水準,因而推出「主攻日韓,助攻南向、深化歐美,和維溫中港澳」的目標。
然而面對邁入後疫情時代的戰場清理階段,各國都祭出多項策略積極搶攻國際客,同時制定長遠計畫來推展觀光,台灣在邁向觀光立國的遠大目標上,應該考慮如何與自身的優勢進行結合。因為後疫情時代台灣觀光所面臨的挑戰,並不是「生存問題」,而是如何「存活更好的問題」。
政府應找出具有台灣獨特競爭優勢的「原生產業」,將其與觀光產業對接,發展出台灣疫後轉型所需要的新能力、新形態、新模式、新趨勢,且更具觀光韌性競爭力,這便是關鍵的「韌性觀光(Resilience Tourism)」。
「原生產業」所建構出的韌性觀光產業分為2個面向,首先是將一、二、三級產業鏈進行整合,建構出專屬於台灣在地的強化優勢;其次則為強勁的產業導入三級觀光服務,發揮加乘的效果來推動觀光產業。依據台灣自身優勢與產業的特性,便可以歸納出8大類別,包括生態觀光、會展觀光、自行車觀光、醫療觀光、時尚觀光、文化觀光、節慶觀光、慢經濟觀光等。由於韌性觀光並不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消失,由於皆為台灣既有的特色產業,反而能在承平時期扮演額外吸引國際客的助力,並在爆發不可抗的重大衝擊時,擔綱起台灣觀光的穩健基礎的角色。
因此放眼未來,台灣在擬定「永續觀光發展方案」時,應該採取借力使力的方式,將產業與觀光整合,並且依據特性分門別類行銷宣傳、抓住該類客群目光,藉由強勁的轉型促使台灣觀光產業邁入「質變」,才能有機會在疫後觀光攻防戰中搶奪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