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不到2個月,觀光產業的主管機關─觀光局便將迎來掛牌「觀光署」的里程碑,此舉象徵著台灣面對全球觀光發展的重要回應。
由於觀光署的改制,是推動組織改造中唯一使用雙軌制的單位,此舉代表署長一職能出自於體制外,在公職之外找尋專家擔綱重任,加上該單位不僅掌握了台灣龐大的觀光資源,還可廣泛接觸各個觀光產業鏈,使得近期不斷傳出多股勢力期望安插屬意的人選,出任台灣首任觀光署署長一職。
能讓這個觀光主管機關一躍成為政治界高度關注的主角並非壞事,畢竟許多官股企業的領軍人選多數都參雜了政治的考量,而擁有觀光背景加持、又有強力派系作為靠山,可預料的是屆時首任署長的發揮空間將更為寬廣。
然而回歸觀光產業所希冀的面向,更為看重的莫過於新任署長能端出怎麼樣的牛肉,包括觀光發展條例在提升至「觀光發展法」時,如何進一步修改掉不合時宜的法規;在面對2023年600萬人次、2024年1,200萬人次的目標考驗時,新主管機關能做出哪些更吸引入境觀光客的策略創造誘因,都在在考驗著這位即將出線的人選。
首先,將面對的首要挑戰,便是今年度的目標如何達成?由於9/15是觀光署正式掛牌的日子,也將邁入第4季度,600萬的來台旅客數如何達標將成為首要考驗。根據統計,今年5/24已經迎接第200萬人次的旅客來台,該月份來台數則達到51萬人次,相較4月份55萬人次略為下滑。隨著7/21松山機場迎接第300萬名赴台觀光客,距離全年目標已達成一半,然而時間也將邁入8月,是否順利達陣有待觀望。
倘若穩步渡過第一關,明年所將面對的,是訂定的1,200萬人次目標,整體而言將更為艱難,不僅來台旅客的目標人次需翻倍,旅遊產業的整體恢復力、航空/郵輪等交通運輸接待力都需通盤考量,若是運力尚未恢復、觀光產業鏈缺工導致的服務水平無法跟上,重返千萬大關將是空談。
綜上所述,觀光署署長上任的首要目標,除了回覆過去「旅奇社論」多次提到的產業關切9大議題外,更應該先訂定「後疫情時代的台灣觀光藍圖」,進一步審視去年邊境重啟時所訂定的「主攻日韓,助攻南向,深化歐美、維溫中港澳」大方向,應更進一步審視市場需求提出具體計畫。整體來說,對外應針對目標市場提出更具效益且具體的措施、引客方針、行銷宣傳,甚至透過「細分市場」的方式讓策略貼近客群屬性;對內則是進一步優化接待能力、景區服務等面向,才有機會在新年度開創新局勢。
我們根據航空公司在後疫情時代所觀察到的趨勢,能發現旅遊市場中接近75%的旅客都傾向自由行,6成旅客喜愛深度旅遊,同時更願意付出相較於疫情前更高的旅遊經費,只為了換取更舒適且安心的旅程。台灣在面對全球的觀光行銷戰時,也應該依據市場的需求轉變,提出更能切中疫後觀光客目光的策略。
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但倘若國際行銷仍依循過往、流於形式,台灣便將拘泥不前,只會在相比3年前更為激烈的全球觀光搶奪戰之中,逐漸失去地位與能見度。迎接疫後新世代,觀光策略也應更加新穎,才能真正抓住旅客目光,在全球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