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3期|2025.11.10|記者:王政
台灣的觀光「南」嗎?

台灣的觀光「南」嗎?

為了讓台灣的觀光邁向新蛻變,日前行政院 核定了「北回之巔旗艦計畫—微笑南灣IN台 灣」,預計4年將投入百億資金,以北回歸線沿線打 造觀光新亮點,從嘉義到花東施行景觀改善、遊憩 空間、步道、海岸線與觀光節點串聯。

在這項計畫之下,能看見政府已從過往多次的國旅 補助策略,首次轉為以「目的地型建設」作為推動 主軸,透過斥資逾100億元的資金,搭配北回歸線軸 帶、南灣半島2條主軸,整合8個風景區管理處,以 及2個國家公園,設計出10大旅遊亮點帶動大南方的 觀光面貌,預計經過2026~2029年的耕耘,可望創 造1,226億元的觀光產值。

然而,觀光是否真的從硬體的提升,便能有效吸引 旅客到訪?這是個關鍵問題,究竟投入百億規模的 計畫,是一個硬體計畫,還是一個旅遊品牌計畫? 我們先從定調的方向來看,選擇「北回歸線」作為 主題,本身具有明確的敘事價值,它不僅是氣候帶 的交界,也是文化與自然的交會,不同於世界其他 地方,台灣北回歸線經過之處匯聚了星空、山海、 農村、原民文化等旅遊元素,相比其他地區,台灣 具備了打造「旅程」的強大潛力。

同時,計畫的推動也隱含了政府推動南台灣觀光的 決心,畢竟在交通便利的大前提之下,過去國際觀 光客多數將旅遊範圍側重於北台灣,在百億計畫的 加持之下,有望逐漸疏通國際觀光客逐步向南移。 然而回到北回之巔的主題,官方目前釋出的方針概 述仍以「景觀整建」、「改善動線」、「步道與平 台設置」為核心,也讓問題再度浮現:「沒有內 容,旅客就不會有動機。」

我們必須理解一件事,台灣的觀光問題其實不是 「景點不夠」,而是「旅程無法有效成立」,長年 來,台灣觀光投資往往落入相同循環之中:「蓋設 施後剪綵,最終缺乏營運導致荒廢或使用率低」。 畢竟硬體建設的成果容易驗收,但旅遊體驗的成 果難量化,因此台灣在觀光上常常出現「做得到工 程,做不到品牌」,許多地方添增步道、觀景台、 裝置藝術,但缺少故事導覽、動線整合、民間商業 與地方參與,形成一種「景點很多,但都短暫」的 現象。

同時,交通也是一大課題,由於北回之巔跨了多個 縣市,但目前未見「交通整合」的具體方案,偏向 多點開花、卻無法進一步整合,對於期望能接得 上、走得順的旅程的旅客,自然找不到動身前往或 再次回訪的理由,這也是值得深思的環節。

回過頭來看,當總統賴清德已經於ITF台北國際旅 展喊出觀光立國,並打造觀光國家隊,以「部部都 是觀光部」的思維力拼2030年兆元目標的觀光產 值,搭配上政院推行的百億大南方計畫,都顯示出 政府已將觀光列為首要發展目標之一,對於產業而 言絕對樂見其成。但如何讓百億元的成本發揮更大 效益,將過去被抱怨的「到不了、玩不久、沒有服 務」,轉為「有故事、有體驗、有交通、有地方參 與」更為重要。

觀光不是蓋設施,是創造旅遊理由,假如能從「建 設硬體」搭配上「建立品牌」,將為台灣建構出更 具代表性的旅遊路線。

總編輯 王 政

本網站報導之旅遊產品價格,屬於旅遊同業躉售營銷建議,不具旅行社資格之直客消費者,恕無法以該價購買,請另洽各業者直客服務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