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9期|2018.09.10|記者:劉喜臨
觀光研究院 喜臨開課

▲問題是遊覽車,就從「遊覽車」下手,別找「人」的麻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就從問題點開始改善吧!

噹、噹、噹、噹、噹~~遊覽車上飄忽細細的聲響,聲音不大,但挺惱人的!因為飛機誤點,半夜落地,這次考察專屬的遊覽車一接到團員,就速速地朝飯店前行,但噹噹聲一直不停歇,到底是什麼聲音啊?大家狐疑著!師傅答案揭曉:安全帶繫上唄!原來有人在座位上沒繫上安全帶。從此之後的6日,只要有人上車沒繫上安全帶就會被全車人撻伐,因為大家不想整路魔音穿腦,是趣味,但也是安全,沒錯,全車要求繫上安全帶。

政策推動,現在講求「雙向溝通式」不是過往的「單向命令式」,但似乎仍擺脫不了「政令教條式」,也就是政策無法深入民心,有規定但大家也都不願落實。去年,日本團在中部高速公路因強風翻車造成部分嚴重傷害,最後歸咎於「未強制規定繫安全帶」,記得代表單位去探視時,日本受傷旅客抱怨連連,批評台灣遊覽車安全意識薄弱,遊覽車每個座位配置安全帶是1件事,就算導遊苦口婆心提醒:「搭乘遊覽車請繫安全帶」我想,大家還是不當回事兒。

倘若,公共政策的重點是「確認問題、鎖定目標對象、提出方案進而解決問題」,上車繫安全帶並不是導遊的問題,而是消費者自己的問題,但透過車輛設計與檢驗,要求新掛牌車輛必須有此警示裝置,輔以導遊的提醒,雙管齊下,即可達成前述政策推動。

爰此邏輯,遊覽車安全課題也可以有創意的「源頭管理」,尤其近期,因為旅行社、導遊出團必須要檢查司機有無酒駕、車輛檢驗甚至要求導遊要檢查胎紋深度,引發旅行業者及導遊的反彈與不滿。對消費者而言,「安全」是旅遊最重要的保障,不管是旅行社、導遊、遊覽車公司、司機等大家都有責任。假如,因為出團檢查這件事,造成導遊與司機、旅行社與遊覽車公司的緊張氣氛,對「安全」這事就更為不利。那麼,怎麼做可以化解雙方的緊張關係,又能完成照顧全車安全?個人提出幾項觀點與建議: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政策,是解決問題,不是製造另1個問題。
3、台灣是科技之島,何不運用科技。
4 、問題是遊覽車,就從「遊覽車」下手,別找「人」的麻煩。
 
以現在的科技與造車工藝,應該有能力做到下列事項:
司機呼氣測試:上車吹1口,無酒精反應,可發動車;行車偵測到酒精反應,熄火、靠邊停車。
車輛自我檢測:胎紋未達標、安全門無法啟動、逃生擊破鎚未定位、消防器材有效期限過期,無法發動。
上車SOP:播放逃生示範、每座繫上安全帶,沒完成,無法啟動。
超速:嗶嗶嗶
不扣安全帶:嗶嗶嗶
 
車輛行駛中,導遊不能站著解說,那就把第1排(導遊座)反過來吧,導遊可以面對客人解說,既照顧到客人,自己也安全。

這樣的政策推動,是對車輛(問題點)下手,而非要求人,既然要遊覽車安全,就從遊覽車要求起,當然,假如管理制度能更到位(靠行車排除),誰說遊覽車不能更安全呢?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教授(級)兼副校長劉喜臨
本網站報導之旅遊產品價格,屬於旅遊同業躉售營銷建議,不具旅行社資格之直客消費者,恕無法以該價購買,請另洽各業者直客服務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