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期|2019.02.18|記者:劉喜臨
觀光研究院 喜臨開課 娃娃機夾什麼? 能否夾出小鎮觀光地方特色

▲台灣老街販售產品重複性過高已成普遍性問題。

觀光研究院 喜臨開課 娃娃機夾什麼? 能否夾出小鎮觀光地方特色

這兩天的新聞,娃娃機已經式微?熱潮退燒台主認賠殺出,市場上預估娃娃機店面將掀倒閉潮,並且會逐漸退出市場。聽到這樣的消息,不知應該是喜還是悲?

娃娃機受到男女老少的歡迎,我有朋友和他兒子為了練功已經花費不少銀兩,隨手一夾不是藍牙耳機、海螺音響就是寶可夢卡,純粹娃娃已經看不上眼,只要最新的玩意兒他們家都有。問他為什麼要花那麼多錢?「就是一種消遣和自我成就的滿足」他的回答夠直接,也點出娃娃機能夠大為風行的重要因素及賣點,就像以前我練「籃球機」一樣。但是,他也補了一槍:「我現在很痛恨娃娃機,因為兒子出門已不再享受旅遊,都在找娃娃機」。「娃娃機經濟」根據媒體報導轉述財政部的統計數據,截至2018年11月底全台有登記娃娃機店高達7,206家,1至11月的全台娛樂稅收娃娃機占15.1%,約為2.5億元,反推營業額(用最低稅率2.5%)應超過新台幣百億元,從創造經濟活絡的角度似乎是喜!不過在娃娃機店表面上數據漂亮,但在一窩蜂搶進的狀況下,獲利早已被稀釋,到此時此刻的逃命潮,又是另一蛋塔效應?悲的是,曾幾何時娃娃機也變成是破壞在地特色或者是踐踏在地文化創生的殺手之一。記得2018年好友在台南經營的一間設計旅店不想玩了,部分導火線就是娃娃機。這旅店改造舊有旅館加上在地元素,讓每間客房可能是老藥局、可能是茶行設計,提升住宿與在地連結,也將該區域傳統市場產業復舊、活絡,整個街廓活了起來,更成為觀光客必遊的景點及朝聖的對象,但不消幾年光景也因周邊娃娃機不斷地入侵,原有的在地文化一點一滴被夜市、速效攤商文化侵蝕,他放棄在這個地方共同創生的原始意念。娃娃機就像是一個入侵者,對於在地文化產業生態的破壞,也像生態系中的獵食者,將原生種一一趕盡殺絕。

今年農曆春節,有機會走訪了南部幾個新興網紅小鎮,當然也是為了呼應政府當局小鎮旅遊年的推動。我發現,台灣過年的氣氛還是非常的歡樂,具可看性與融入感,家家戶戶貼春聯準備祭祠拜拜的東西,而且大家喜氣洋洋,尤其在老街上更可以看到商業的活絡,但是定眼一看,有一些並非原來傳統年節會出現的攤位,都在老街上面一一浮現,不管是流動式夾娃娃機或者是福袋型自動投幣販賣機,現在都已經變成流動攤位的重點項目。這樣的一個年節或是小鎮氛圍,是不是我們想要看到的?假若,只是在一個小鎮看到這樣的東西,也許還不會傷心,只覺得那大概就是這個地方的特色,但走訪了3、4個小鎮,發現每個小鎮所聚集的攤販市集,東西長得一樣,賣的東西一樣,甚至找不出一個屬於當地特色的資源。唯一可讚賞的也許是「國際化」,當然不是攤商可以雙語溝通或標示,而是老外來擺攤了,不再只是沙威瑪或土耳其冰淇淋,有印度烤雞或中東料理,當然,在這些老街攤販後排的原有店家也就代表著原來小鎮所賦予生命的內容,可是,全都退居二線。

我們試想,觀光客到底來這小鎮要做什麼?不談在地創生的高調,光就觀光客在這個地方所獲得的體驗與滿足是不是走一個小鎮就會等於走完台灣所有小鎮?以前被批評的是旅遊目的地紀念品沒特色、長得一樣,現在連小鎮節慶活動、攤商產品也都「一致化」?也許是我多慮了,過年嘛,這就是台灣過年的樣子,真的是如此嗎?也許我們可以再思維、再檢視。

政府在推動小鎮旅遊年的同時,小鎮主事者應該共同思維的是:每一個小鎮的特色為何?想要呈現出來的是什麼氛圍?解構資源,思考對住民、對國民旅遊、對國際觀光客到底有什麼特徵是讓住民認同、值得讓消費者一定要過來的元素?更重要的是,倘若當地的住民不認同這樣的元素,行銷推跟拉之間的力量就會被相互抵消。

我們希望未來看到的小鎮是:住民自豪且推薦自己的家鄉,遊客可以明白點出來這個小鎮到底要看什麼、體驗什麼,走在每一個小鎮得到的知識和滿足是不同的、所獲得感動的是可以咀嚼、可以傳頌的,這樣的台灣才會是無處不可觀光。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教授(級)兼副校長劉喜臨
本網站報導之旅遊產品價格,屬於旅遊同業躉售營銷建議,不具旅行社資格之直客消費者,恕無法以該價購買,請另洽各業者直客服務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