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期|2019.04.29|記者:劉喜臨
觀光研究院 喜臨開課 因了解而結合,伴隨知識力與科技力 建構後陸客時代行銷策略與商機
▲面對大數據對觀光產業的改變,業者需要發展自己的大數據,並不斷提高自身的服務能力。

觀光研究院 喜臨開課 因了解而結合,伴隨知識力與科技力 建構後陸客時代行銷策略與商機

有個DMO告訴我,想導入人臉辨識系統,我問他們:為什麼?想達成什麼目標?他們一時語塞,就冷冷地回一句:「發展智慧觀光呀,導入最新科技呀!」,搖頭,不只在這兒搖頭,好多觀光產業、場域皆是如此,求新、求科技不是壞事,而是要知道「為什麼要做?能夠幫助您做什麼?」

您有看過景區入口因為要進行「第一次」的人臉辨識及票務系統核對而大排長龍嗎?倘若您沒有以下的營銷需求,為什麼要造成消費者的困擾呢?如:不同場域同一門票的驗票要求(一張門票有數個分散景點入場、可無限制進出、一票遊遍全市博物館等)、行銷策略需求(一年門票,無限或有條件進出管理)、大數據分析需求(與園區內攝影機系統連線截取、自動載入行為大數據與辨識判讀遊客決策等),當然,還有其他不同類型的需求,可以透過人臉辨識的方法來尋求大數據與解決策略。但說真的,不要只是為了科技而科技,多想想,科技能為我們簡化什麼?幫助什麼?

倘若在旅遊過程中,遊客可通過掃碼、人臉識別直接入住酒店;遊覽時,平台推送最準確的目的地線路及導航服務到您的手機中;遊客不僅可以通過刷臉搭乘大眾運輸系統,進入景區時還可藉由掃碼30秒購票,並通過1秒鐘「刷臉」入園;在景區的不同園區不用在口袋中東撈西撈找您原來的票根,直接刷臉入園;在看到喜歡的伴手禮時,也能直接掃碼支付並透過手機預約物流快遞回家,旅遊平台對遊客所購買的商品全面承諾品質保障及投訴處理;遊客在旅行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還能通過手機平台第一時間向政府相關部門尋求幫助。這是未來科技旅遊及大數據所帶來的好處,是天方夜譚嗎?在台灣也許還不夠成熟,但在大陸部分省市已開通相關的服務及數位平台,我們還在等什麼呢?

大數據對觀光業者可說是一體兩面的事,機會與威脅並存。因為大數據的公開和透明化,同業之間競爭更為激烈;同時,因為遊客自己也可以掌握相關的資訊,自由行已成大趨勢,在這樣透明的環境下,業者只有發展自己的大數據,並不斷提高自身的服務能力,以特色在地化旅遊行程和優質貼心的服務,才能適應環境變化得以生存。

就機會而言,運用大數據分析,可以知道遊客來自哪些地區?有什麼特質?喜歡什麼樣的產品,進而開發適性產品並有效精準行銷,大幅降低經營成本,創造利潤的最大化。現今大家都已理解大數據可帶動旅遊產業的全面升級發展,但大數據人人會說,卻不一定人人會用。

相較於傳統的資料庫,僅限於對客戶人群的統計與分析,大數據更側重於遊客的心理研究、分析與旅遊產品體驗,「發現以前沒想到,看到以前看不到」,一切以創新遊客需求為出發點,進而關注市場。資料的in與out是需要成本與智能投入,但目前從企業研發投資來看,台灣觀光產業及公部門在研發的投入仍有成長的空間。

端詳觀光產業發展,目前對於市場規模特性及了解程度不足,只憑自身經驗值粗估判斷,是無法精準找出消費客群,應組織大數據分析團隊進行研究,從而獲取新的模式,再搭配智慧服務應用,才能找出觀光產業新藍海。

對於開源,當低消費的東南亞客群仍有一定成長率灌入台灣之時,仍應考量客群需求,改善繁瑣的退稅機制,帶給消費者更便捷舒適的消費體驗,進而促進企業營收。

當然,陸客的減少,看來短期不可逆;全球暖化,颱風來得早、來得強,我們無法控制。但觀光產業不必然要看天吃飯,檢視數據,陸客不是不來,而是團客來得少,這是結構轉變,觀光產業要學會求新求變,人來得少,就想想怎麼讓旅客消費得多。而且當我們關注奢華旅遊在中國大陸正快速成長,何謂「奢華」?如何提供「奢華」?90後的消費力驚人,如何吸引這族群?反思,台灣觀光應該賣些什麼?不是我們說的算,而是旅客喜歡什麼,需要什麼。

如何藉由大數據、生活設計來吸引消費者?如何透過觀光產業商業模式創新來增加收益?在非經濟因素衝擊環境下,反而可以運用「體驗經濟」、「跨屏經濟」、「組織變革」等創新經濟行為來拓展商機,我相信,以量化「大數據科技觀光得塔(Data)推進」的客觀搭配質性「觀光智庫設置」的智慧力表現,將會是台灣觀光產業發展背後最大支援力量。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教授(級)兼副校長劉喜臨
本網站報導之旅遊產品價格,屬於旅遊同業躉售營銷建議,不具旅行社資格之直客消費者,恕無法以該價購買,請另洽各業者直客服務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