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期|2019.07.29|記者:劉喜臨
觀光研究院 喜臨開課 越在地越國際: 地方創生能賦予台灣觀光新風貌?

▲地方創生如何賦予台灣觀光新面貌,應著重在地思維,珍惜自有資源,將在地化作好,創造差異化環境,達到永續觀光的概念。

觀光研究院 喜臨開課 越在地越國際: 地方創生能賦予台灣觀光新風貌?

從我的角度來看,其實地方創生的基礎概念就是生活型態,簡單來說就是教大家如何活下去,其實「觀光」從產業的角度來看,也是希望讓這個產業活下去。這兩者之間的關係。以我的認知,假如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假如台灣觀光主打的是Lifestyle、假如台灣觀光希望越在地越國際,那地方創生將會是台灣觀光的基礎,尤其在台灣觀光發展的基礎建構上,我們如何將在地特色呈現出來,這將會是台灣觀光發展最重要的基石。

而我們也會去比較台灣與鄰近國家之間的競爭,我們在整體自然資源上,當然無法與觀光大國相比,但台灣一直以來深受國際喜愛的就是友善程度,在「必看、必吃、必玩、必買等」吸引旅客第一次到訪後,我們怎麼讓他們去體驗這個地方的深度與內涵就更為重要,而地方創生自然成為重點項目。

以日本為例,台灣若想要推動地方創生,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日本推動地方創生不是伸手而是動手、不是出嘴而是思考。日本在發展地方創生時,他們是以社區、都道府縣廳次級行政區為範疇,以他們自己的能量、盤整自己的資源來做在地產業發展,並非一直向政府要錢發展觀光或推動地方創生。他們透過組織或委員會模式,大家集體思考,一同建構未來在區域裡面能夠做的產品內容,甚至他們會去做一些市場的區隔化,我想這是日本在做地方創生時,是由下而上的概念進行。

至於觀光如何導入地方創生開拓新商機,我認為還是要從解構資源上做處理,我們劃設的範疇不論是鄉、村或縣市,資源本身的特色要先確認清楚。我認為,應該先將自己的本業做好,當你的本業做好,觀光客自然就會產生。像我常提到雲林,它是個農業縣,當我們將農業相關資源做好,不論是透過農業改良或是產業發展,甚至將它變成休閒、會展,當這些元素自然呈現時,觀光客自動就會導入。這是第一步驟,我們希望做到解構資源。

第二步驟,是地方創生很重要的概念叫尋求認同,認同分為內部認同和外部認同。內部認同的概念就是當我們今天要發展農業,是不是大家的認知都是如此?我們做好農業,觀光就會進來,當我們做了資源解構後,大家有一致的方向,認同這個資源是我們這個村、鄉的發展重點。這個問題也可以回饋到今年推動的「小鎮旅遊年」,每個小鎮都應該有它獨特的特色,但很多小鎮都是以「多樣化」方式去呈現,別人有,我就要有,總是找不出它跟其他小鎮的差異,然而,獨特性才能夠創造商機及觀光感。更重要的是當地居民是否認同這項資源,就是這個村或鄉的發展重點。因此,內部認同在地方創生的商機開發上很重要,當內部認同完成後,接著需要處理外部認同,而這一部分在目前台灣的各縣市鄉鎮政府應該都做得不差,都是透過行銷宣傳的手法處理外部認同,但我們會發現,我們一直只做外部行銷,卻並無取得內部認同環境或資源。因此,若要開拓新商機,我認為這兩部分必須先完成。

至於地方創生如何賦予台灣觀光新面貌,我個人比較在意在地思維,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將在地化這件事做好,因為地方創生最重要的概念就像前面提到的,就是要讓這個村或大家活下去,所以,責任旅遊及永續觀光這2個概念絕對不能拋棄。就像小琉球,行銷做得非常好,所以有大量遊客湧入,造成一些生態承載量的問題,這時當地的居民希望透過環境教育,讓到小琉球的遊客跟消費者能更愛惜這塊資源,所以他們推出海洋貨幣,如何透過海洋貨幣的機制導入商業化,讓消費者更能有永續觀光的概念,我想這是最重要的。所以,地方創生給予台灣的新面貌,除了前面提到的內部認同,居民能更珍惜自己的資源外,更希望它的論述是,在土地上該有的就讓它存在、不該有的就不應讓它出現,如此,才能讓台灣觀光的面貌,走向永續觀光的概念。

本網站報導之旅遊產品價格,屬於旅遊同業躉售營銷建議,不具旅行社資格之直客消費者,恕無法以該價購買,請另洽各業者直客服務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