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0期|2019.09.02|記者:劉喜臨
觀光研究院 喜臨開課 由石虎事件觀照觀光論述 創意與溝通協調

▲觀光是一項體驗、觀光是一種學習,可以在不同的思維底下看到觀光的可愛及內涵,如此次石虎的案例,至少牠的特徵及保育會受到大家的重視。

觀光研究院 喜臨開課 由石虎事件觀照觀光論述 創意與溝通協調

有記者問我對於集集美術館石虎事件的看法,我覺得,錯了就改、虛心檢討,假如不是無的放矢或像現在政治學術環境的抹黑,就當作是學習吧!更重要的是,突破大家對台灣生態的無知、導正觀念,這何嘗不是一件好事。我相信,大家都從媒體上獲知不同面向的評論,其實辯證是一件好事,可以釐析問題的癥結點,可惜「石虎(事件)被白鹿(颱風)給做掉了」哈哈~我試著用「觀光環境視角」重新審視這案例。

首先,仍應該先要給予主辦單位一個大大的掌聲,這個掌聲是在鼓勵創新、突破與升級(暫不論石虎內涵或誤用),我常評述台灣觀光產業環境美學思維還有升級的空間,當看到生活博物館的概念,「集集美術館」透過集集線列車以美學、設計、藝術來呈現在地的特色文化,我想這是觀光文化社會學的一項重大突破,是應該給予掌聲鼓勵的。賡續我們要討論的是,透過藝術與設計的方式去呈現,當然還是要有其論述,本次問題也就是缺了一塊(或著說,是有做卻不足)「生態思維與論述如何融入藝術」?對於物種與在地間的關係、保育的內容與過程,絕非單獨透過購買圖檔的方式來呈現,(當然,還有第一時間說明是設計創作或購買既成圖檔的問題),我想這就是承辦單位可以再精進與思考的地方。

這樣的案例其實可以分做幾個部分探討:

其一,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

台灣在野生動物保育上已經有非常強大的成果,尤其政府部門及NPO都大力對珍稀物種保育給予相當的支持與協助。對於環境教育或者是生態保育上的推廣,我相信,相關單位及學者也都會給予全力的支援與支持。此案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一個狀況,或許是在跨領域間的結合並未到位。(我們的公民團體能主動出擊聯繫圖檔作者還得到正面回應,了不起!)

其二、在設計師或公關單位的操作上,是否應該更精準地對於分享內容深度思考。

記得以往透過台灣特有物種在進行「擬人化」或「IP化」的過程中,我們翻遍了所有的資料與書籍,了解其生態與個性,在擬人化的過程裡面,身高、型體、個性、飲食等都加以設定,且在不超出物種特徵下進行創造,甚至刻意強化其特徵,再加入教育思維與社會責任,並且透過專業人士的協助告知消費者正確的保育及未來永續的觀念,並在能力可及範圍內給予NPO相關的協助與支持(例如:贊助電影包場),我想這個就是互利共榮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

其三,溝通協調也是一個非常的重要關鍵。

誤解常常因未有良善的溝通平台、各取資訊、相互放話。假如報載刊登,專業單位研究人員的建議卻得到主辦單位給予「不懂藝術」這樣的一個推托之詞而感到憤怒,我想這也是必然的,因為自己的專業受到的挑戰。換言之,假如觀光行銷在操作過程中,受到不理解觀光發展的人,以「自我經驗」批評,我相信觀光專業者也會有相同的憤怒。換個角度來看,觀光從業者是在進行與人溝通的產業,不是更應該以謙虛包容的角度來因應嗎?就本案例而言,倘若集集美術館創作論述是正確的,根本不需擔心會受到其他人的質疑,既然有瑕疵就虛心修正才是正解。當然,回到最初的發想,在創作的同時,我一直認為論述才是重點。回到觀光產業的思考上,我們在做產品包裝的時候,對於這項產品的目標與精神是不是能夠掌握?在現在體驗經濟的時代,任何細節都會受到消費者所檢驗的。倘若由創意的角度來看本次事件,我倒認為塗掉原來的創作不一定是一個好方法,也許換個角度,既然是一座生活博物館、一座動態的美術館,我們何不將原有的圖片(花豹)就留在原地,再加上具象的石虎型體特徵、生態與棲地解說(可運用智慧旅遊、AR等技術),讓參與的民眾及小朋友更能夠理解之間的差異與內涵。我不認為這是一個全然錯誤的事情,而更是一個具有啟發性、具有教育性的「美麗錯誤」,就像這幾天有看到大家在回味彎腰郵筒這個事件,郵筒被颱風吹下來的招牌打到,正常的話,這些郵筒早該扶正了,我們何不就讓他維持現況看到這歷史的痕跡又是一道風景線。

觀光是一項體驗、觀光是一種學習,我們可以在不同的思維底下看到觀光的可愛及觀光的內涵。何不用一個開放的角度來看待這個案例,至少石虎的特徵及保育會受到大家的重視,還有原圖檔設計師送了我們一個大禮:可愛的石虎圖。其實我很擔心設計師現在心情不好,再設計出來的石虎看起來會很憂鬱!

本網站報導之旅遊產品價格,屬於旅遊同業躉售營銷建議,不具旅行社資格之直客消費者,恕無法以該價購買,請另洽各業者直客服務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