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期|2019.10.14|記者:劉喜臨
觀光研究院 喜臨開課 以不同視角審視 地方創生產業與特色發展思維

▲參訪團騎乘「鐵道單車」悠遊於岐阜縣飛驒市「Gattan Go」鐵道路段。

觀光研究院 喜臨開課 以不同視角審視 地方創生產業與特色發展思維

一條廢棄鐵道的再活化,成就了整個區域的環境再生。許多鐵道廢棄後以不同的方式重生並活化這個區域發展,有成功也有失敗,例如:台灣烏來的台車、苗栗三義舊山線鐵道自行車、日本宮崎的高千穗天照鐵道等。每一次的活化都可以有不同的作為,端看經營者(設計者)透過何種創意和巧思,與在地文化、論述及發展趨勢接軌。活化的目的不應侷限於觀光收益,而是住民與產業共榮,就請把觀光視為達成在地創生的其中一種手段吧!本次有幸率領交通部觀光局關鍵人才培育計畫專業創新組的夥伴們到日本,岐阜縣飛驒市「GattanGo」鐵道登山自行車為研討案例之一:

廢線後的鐵道+自行車=「GattanGo」

登山自行車加上鐵道廢線後留下的鐵軌,組合成全新感受的單車騎乘體驗。這條廢棄的鐵道曾被稱為「Kamioka鐵路」,在未廢棄前主要用於運輸神岡產的礦物,由於鐵道大部分路線係由隧道和鐵橋組成,因此人們暱稱為「奧飛驒地鐵」。但是,自2004年卡車開始接手礦物運輸,鐵道貨運比重下降,Kamioka鐵路作為貨運列車功能也於同年年底暫停。當地人不希望廢棄它,因為它承載著太多的歷史,所以GattanGo因應而生,以鐵路做為當地的景點。

「舊鐵道活化」這樣的思維並不算新,重點是如何型塑「獨特性與差異性」?

「乘風速度×美麗風景×歷史文化」

在活化建構過程中提出這般的目標論述,操作策略與措施必須堅持三項因子:鐵道不變、不用車廂、利用登山自行車改裝成新型的交通工具「鐵道單車」(註1)。

除了登山自行車係為ebike方便騎乘外,部分鐵道單車還設置觀覽座席、兒童座椅或寵物席等數種車型,適合情侶、家庭、團體各種族群,無論是誰都可以輕鬆享受鐵道單車的樂趣。情境設計則透過騎乘,一邊感受鐵道接軌處的震動及聲音,一邊眺望絕色美景,因為是騎在鐵軌上,所以經過鐵軌接合處時,可以感受到和搭火車同樣的「喀噹」、「叩咚」聲以及全身的震動。

學員往返騎乘顯得趣味高昂,很顯然有戳中大家的心,結束後,也請各分組直覺式地提出觀察與觀點:

安全,透過標準的作業流程管控

日本人作業細緻與一絲不苟的態度令人敬佩:行前講習到位,每一輛車出發前仔細的完成各項查核作業,包括座椅高低調整、電力輸送、煞車以及變速方式指導,每一項動作代表著對旅客安全保障。也許這些工作人員們原本是鐵道的從業人員,每一項動作及細節皆是完整、流暢的執行。

以消費者視角滿足需求與強化特性

不單純只是自行車,可以在自行車上加裝兒童座椅、寵物專用籃,讓親子旅遊與寵物經濟能夠更加體現,與其說是,希望能夠增加更多的客群,我倒相信,這是他們極為貼心的服務。

以經營者視角創造體驗與驚喜效果

騎乘過程美麗景色不在話下,運用鐵道的特殊性讓消費者有親身參與及運動的過程。不像一般機械遊樂設施,消費者是被制約的,在這裡,速度是騎乘者自己控制;人與大自然融為一體,而非被關在小小的車廂內。我想這也是和大自然共生、減碳的一種模式。去程下坡,旅客在新鮮感與不確定景緻中完騎3公里,回程是一樣的路徑,當新鮮感不再、景色未能有期待,而且還是上坡時,倘若您是經營者,該怎麼做?利用隧道創造出「銀河鐵道」的氛圍,回程,又是另一種驚喜。

利用社群及口碑創造通路

積極發展相關的紀念品及產業,雖然這些紀念品並不是特別突出,但富有當地特色,不同於周邊的景區。

創造在地的榮耀感與認同度

學員們觀察到,不管是道旁除草的工作人員,或是沿線協助安全維護人員,甚至是旁邊居民看到騎乘的旅客都面帶微笑揮手,給予旅客親切問候,這是一種溫暖,也是人情味與溫度,觀光客要的就是這樣的感覺嘛,但這也是最難做到的!

政府激勵及永續未來憂慮

這裡獲得的獎項不只是推崇在地創生所達到的成就,政府也透過競賽的方式誘發地方自我認同與產業共創,獎項授予榮譽感,這種鼓舞當然會比只是給錢、補助款來得慎重且受到地方歡迎。但不可否認,年輕力外流仍是問題,銀髮族撐起了這塊招牌,而未來呢?

註1:將2輛登山自行車固定於獨自研發的附導輪金屬框上,後輪直接與鐵道接觸,踩著踏板即可前進,在來回約6公里的鐵道上行走。(1天5~8班,耗時1小時)

本網站報導之旅遊產品價格,屬於旅遊同業躉售營銷建議,不具旅行社資格之直客消費者,恕無法以該價購買,請另洽各業者直客服務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