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0期|2021.05.24|記者:編輯部
如何促進永續觀光?
撰文/吳忠宏教授(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永續觀光研究中心主任) 文章轉載自2021年五月481期《消費者報導》

由於近年來對生態環境與社會文化的關注,觀光產業 也開始重視永續發展的概念。本文帶讀者瞭解何謂永 續觀光,台灣要如何推動,並提供民眾在旅行中的一 些建議,以期每位遊客都可當一位有意識且負責任的 旅人,真正體驗良好的旅遊品質。

如何促進永續觀光?

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已是世界各國的重要議題,目前國際上對永續發展的定義主要引自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在「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中發表的「布朗特蘭報告(The Brundtland Report)」,該報告將永續發展定義為「滿足當代的需要,同時又不損及後代子孫滿足其本身需要的發展」,並進一步指出永續發展必須是經濟、社會、環境的均衡發展;換言之,永續發展的落實必須同時兼顧環境永續性、社會永續性與經濟永續性。環境永續性為致力降低對環境與生態之衝擊;社會永續性乃既有社會文化、社會秩序與社會結構之維繫;經濟永續性是經濟發展與經濟秩序之維持。由此可知,觀光產業除了過往重視的經濟產值與財源收入外,如果要永續發展下去,也必須重視社會、環境的均衡發展,因此永續觀光(Sustainable Tourism)(註)的概念便應運而生。聯合國世界觀光組織(UNWTO)將永續觀光定義為「充分考量現在及未來的經濟、社會與環境衝擊後,同時又能滿足遊客、產業、環境與當地社區需求所進行的觀光活動」。因此,如何協調與整合觀光相關產業,使資源利用在可控的範圍內不過度消耗,乃全球觀光產業所希冀達成之目標,聯合國也在2015年提出了17項的「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其中包含169項細項目標及230個指標(詳見附件1),以此做為世界各國在2030年之前所必須努力達成的任務。觀光產業具有多元之面向,其發展亦需仰賴諸多層面、業別、資源、人力、預算……之綜整與配搭,方能提供旅客優質的體驗、服務、感動與回憶。因此,如何協調、整合、行銷觀光產業的縱貫面與橫斷面,以創造最大的價值與最佳的體驗,是所有觀光主管機關與旅遊業者念茲在茲的核心使命。

疫情後「報復性出遊」帶來的影響

台灣的自然景觀如珊瑚礁石海岸、火山熔岩地形、高山峽谷峭壁、雲海晚霞神木等,或文化史蹟如歷史建築老街、考古遺址聚落、傳統表演藝術、民俗工藝技法等都是國人津津樂道的旅遊勝地,目前也有許多景點獲國際知名旅遊雜誌或觀光組織票選為最佳旅遊目的地,成功打開知名度。由於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的影響,導致民眾無法出國旅行,因此政府提供經費補助及推動安心旅遊方案,使得國民旅遊的熱潮隨之而起,許多業者也把握機會趁勝追擊大賺一筆;然,值得深思的是這種「報復性出遊」的現象,造成旅遊景點承載量超出負荷,民眾不但沒有獲得該有旅遊品質,反而造成景點當地社會文化與生態環境嚴重的衝擊,居民與遊客的衝突時有所聞,遊客的負責任環境行為(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越來越被認同,也唯有每位遊客對旅遊目的地展現負責任的環境行為時,觀光才有可能永續發展。

因此遊客在從事觀光旅遊活動時,必須遵守以下的行為準則,才符合永續觀光的精神;例如:必須採用低環境衝擊之宿營方式與遊憩活動、必須支持當地的自然資源與人文保育工作、必須盡量使用當地居民之服務與載具、必須聘用瞭解當地自然生態或歷史文化之解說員、必須確保野生動植物不被干擾且環境不被破壞、必須尊重當地居民的傳統文化及生活隱私等。由此可見,相關業者應趁疫情期間盤點現有資源、重新包裝產品、加強教育訓練、改善基礎施設,結合雲端科技、落實創新思維,進而提升服務品質之細膩度、貼心性與精緻感,否則疫情過後,大批國人想出國旅遊,對國旅市場將造成無法抹滅的衝擊。

如何推廣並落實「永續觀光」?

台灣從北到南,從東到西,從本島到離島,處處充滿驚豔,在在都有亮點:古蹟遺址、客家文化、原民部落、養生樂活、農趣採果、漁遊體驗、戰地生活、海洋生態……等,透過完善的遊程規劃才可讓遊客體驗到景色之真、人情之善、文化之美,因為旅遊不能只有自然景觀,還必須搭配活動才能相得益彰,藉由一鄉一活動、一村一特色,讓遊客身歷其境,直接體驗人與人的交流,直接探索這片土地的底蘊,讓旅程不再只是去過哪裡,而是在那裡做了什麼?聽了什麼?看了什麼?吃了什麼?更重要的是自己得到了深刻永恆的回憶。旅遊過程中,遊客應透過自律的行為,業者也要善盡規劃的責任,共同來落實並體現永續觀光的精神,例如許多傳統技藝、原民知識及文化習俗正面臨逐漸消失的窘境,若能將其轉型應用在體驗活動上,使其達到文化傳承、寓教於樂及終身學習的目標,正是SDG目標4的重點;台灣農業技術名聞遐邇,可進行採收體驗、參與製程及購買產品,達到永續生產及消費,符合SDG目標12的主張;澎湖獨特的石滬景觀,隨著漁獲技術的提升,可開放為捕魚體驗活動並宣導珍惜海洋資源,此即SDG目標14的精神;以上所列舉的這些活動都說明了觀光發展是可以達成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

放寬國外旅遊限制,民眾必須注意之處

目前全球COVID-19疫情仍持續蔓延,在台灣因為疫情控制得宜,我們可以幸運且幸福地正常生活,政府與業者們宜趁此期間好好檢視具潛力的觀光景點,整合資源、區隔特色,形塑亮點、串聯熱點、營造口碑,以迎接未來國內外旅客的造訪,此即交通部觀光局正推動的觀光圈概念。根據新聞報導,澳洲與新加坡、紐西蘭和澳洲都在準備建立「旅遊泡泡(Travel Bubblesor Corridors)」,讓兩國人民可以安全地互通往來;位於波羅的海三小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已經互相開放邊境,是歐盟首個旅遊泡泡;香港、澳門和廣東省計劃局部開放;另外,韓國、帛琉、紐西蘭,皆考慮與台灣成立相關的安全旅行圈。而台灣、帛琉旅遊泡泡已於4/1正式出團,是亞洲第一個旅遊泡泡,目前新加坡、日本、韓國、越南正在洽談中。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部長也說,將分兩階段鬆綁邊境管制,因此,未來國境開放後,台灣將立刻面臨兩種情況:1.民眾出國躍躍欲試、2.迎接國際旅客來台。雖然鬆綁入境管制及放寬出國限制是眾多國人的期待,但,消費者仍應仔細思考以下7個問題,觀光活動才能永續發展:

一、民眾出國旅遊是否安全?在台灣防疫有成、相對安全的情況下,出國時應考慮造訪國疫情嚴重情況、政府防疫效率、民眾配合程度、疫苗接種普及率……等,以避免感染確診。

二、國際旅客來台是否安心?即使來台前有接種新冠疫苗,但旅客是否因過境、機上或旅途中與人接觸再次感染,帶來境外移入的隱憂,也是社會大眾所關切的議題。

三、全球疫苗供應的普及率?回顧1年多來的邊境控管,台灣防疫成績在世界上有目共睹,卻因一些外在因素,僅能取得數量有限的疫苗;再者,目前不是所有國家都已取得疫苗,因此新冠疫苗在國際上尚未普及。

四、全球疫苗施打的普及率?取得疫苗後,但因數量不足,未必所有的民眾都有機會接種疫苗;即便疫苗數量充分,民眾接種的意願也值得商榷,陳時中部長說,以台灣而言,國人接種率至少要達60%以上才有群體免疫的防護力,然而,目前大多數國人的接種意願不高。

五、全球疫苗種類的有效性?各家藥廠所研發的疫苗,在接種後的感染率、確診率及RO值(基本傳染數)是否下降,都值得消費者關切。

六、全球疫苗種類的多樣性?目前針對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所研發的疫苗有牛津AZ疫苗、輝瑞BNT疫苗、莫德納疫苗、嬌生集團疫苗、中國製疫苗、及台灣國產疫苗,其效力測試度與價格接受度,都還有待市場進一步考驗。

七、全球疫苗能否應付病毒的變異性?英國負責疫苗接種的官員Nadhim Zahawi表示,全世界大約有4,000種新型冠狀病毒的變種病毒,目前已上市的疫苗能否有效對抗這些變種病毒,實足堪慮。相信上述這7大問題都會影響未來永續觀光的推動。

結語及反思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的發生,重創了全球的觀光產業,業者們紛紛尋找出路、創造機會、展現創意,化危機為轉機;消費者日常生活作息也被打亂,許多新的防疫規定如出門戴口罩、開會用視訊……等都變成民眾的新常態(New Normal);疫情期間,已促使各行各業進行數位轉型,各產業也開始思考如何透過雲端運算、實境科技,以因應快速轉變的5G網路時代之發展趨勢,觀光產業當然也不例外,未來會有不少旅遊活動將以非實體接觸的方式來進行,民眾透過手機、網路、AR、VR等來進行體驗,這些都將成為一種新常態。在疫情逐漸控制後,重新啟動觀光業的呼聲日益高漲,疫苗接種護照(Vaccine Passport)將成為各國必須推動的措施,也是觀光永續性的必要作為,更會是國際間往來的重要文件;聯合國世界觀光組織已開始呼籲各國用負責任的方式恢復觀光旅遊業以平衡人類、地球、和繁榮的需要,今年(2021)3月份在德國柏林開幕的國際旅展(ITB)立刻響應此呼籲,有史以來首次以數位化的方式舉辦,並以「重新思考(Rethink),重新生產(Regenerate),重新啟動(Restart)」做為大會的座右銘。由於永續觀光的落實必須充分考量現在及未來的經濟、社會與環境之衝擊,同時又要滿足遊客、產業、環境與當地社區的需求,因此在疫情尚未結束,國際觀光無法進行,國內旅遊持續發燒時,我們政府的政策、業者的理念、居民的意識、與遊客的行為要齊心致力於落實上述永續觀光的精神,善盡地球公民的職責,待全球觀光產業復甦後,可以逐漸走向永續常態化(Sustainable Normal)的觀光活動。

註:Sustainable Tourism一般在台灣學術界、產業界、公部門都翻成「永續觀光」,因此本文使用永續觀光而非永續旅遊。Tourism在台灣一般都翻成「觀光」,在中國大陸則翻成「旅遊」。除非一些約定成俗的名詞,例如:生態旅遊,不然多數情況都使用觀光一詞,例如:觀光產業、觀光巴士、觀光夜市、觀光工廠、文化觀光、醫美觀光、宗教觀光、交通部觀光局、各大學的觀光科系……等。

★目標1:消除各地一切形式的貧窮。
★目標2:消除飢餓,達成糧食安全,改善營養及促進永續農業。
★目標3:確保健康及促進各年齡層的福祉。
★目標4: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
★目標5:實現性別平等,並賦予婦女權力。
★目標6:確保所有人都能享有水及衛生及其永續管理。
★目標7:確保所有的人都可取得負擔得起、可靠的、永續的,及現代的能源。
★目標8:促進包容且永續的經濟成長,達到全面且有生產力的就業,讓每一個人都有一份好工作。
★目標9:建立具有韌性的基礎建設,促進包容且永續的工業,並加速創新。
★目標10:減少國內及國家間不平等。
★目標11:促使城市與人類居住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性。
★目標12:確保永續消費及生產模式。
★目標13:採取緊急措施以因應氣候變遷及其影響。
★目標14: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與海洋資源,以確保永續發展。
★目標15:保護、維護及促進領地生態系統的永續使用,永續的管理森林,對抗沙漠化,終止及逆轉土地劣化,並遏止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目標16:促進和平且包容的社會,以落實永續發展;提供司法管道給所有人;在所有階層建立有效的、負責的且包容的制度。
★目標17:強化永續發展執行方法及活化永續發展全球夥伴關係。
資料出處:https://www.ait.org.tw/wp-content/uploads/sites/269/un-sdg.pdf

本網站報導之旅遊產品價格,屬於旅遊同業躉售營銷建議,不具旅行社資格之直客消費者,恕無法以該價購買,請另洽各業者直客服務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