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期|2006.02.13|記者:林庭逸
感動的消費~剖析台灣文化觀光優勢

鼓動消費動機的,是一分感動,而這分感動來自於力與美在心中的激盪;能夠動之以情,是行銷最單刀直入的方式。藉由2005年台北國際旅展期間,台灣佛光大學林谷芳教授「感動的消費─台灣文化觀光的優勢在哪裡?」的一場研討會,從消費者的目的、文化觀光的意涵做深度分析,探究大陸人士來台所呈現的台灣優勢,盼與同業激發不同思維,在美麗的台灣投注一股新力,鼓動旅遊台灣的消費力!

台灣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所長林谷芳教授在近100次的大陸旅程往返中,自認走入旅遊最直接的原始涵義-真正落實「去看看」當地生活!從外在的觀察了解別人的文化,內化後分析出感官與內涵的治練,也進而找出前往大陸旅遊的內燃力,進而轉化到同文同種歷史背景的台灣,切入確實檢討的面向,讓台灣觀光的力量能有更滲透到普世價值的補充與激發。

演說一開始從實用消費開啟,林谷芳提到,「衣服是為了保暖就是消費第一層的需求,也是最基礎的開銷,一但延伸到文化需要,就會開始為了誇耀性消費提升社會地位的目的,而添購非基本需求的許多外在延伸裝飾。」她以美洲印地安人為例,在誇耀文化的展現上,甚至會把家裡最值錢的物品砸爛或損壞,藉以向他人炫耀自己的經濟能力非比尋常,這樣的現象在於膨脹自我物質能量而產生消費需求。

因此,在文明發展過程的現代,多數花費其實是實際需要之外的非常理性消費模式,甚至進接到「消費成癖」的階段,在環境中產生「不買對不起自己」的心態,如同觀光時的購物站或大賣場購物停留時間,往往是看到大家搶購,而刺激了群體的消費行為,不甘示弱爭相掏錢充面子。

「感動的消費」講者台灣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所長林谷芳教授認為不可取代性和難以模仿的觀光元素才是今後台灣觀光必走的路。

發自內心 挑動消費慾

當然消費不全然是負面,演講中林谷芳認為,消費其實還有正面的面向,一種從內心感動的消費意境,往往讓人在理性外更讓感性引領出路,進而追尋生命的感動。在網路普及的現在,對事物的認知可以按下滑鼠就獲得,且網站頁面瀏覽的速度是以秒計算,但是出國旅遊除了飛機的航行時間,為何要舟車勞頓奔赴遠方,只為了親眼目睹電腦螢幕裡就有的場景,林谷芳表示,「其原因就在於,感動並不是坐在辦公室就從天降臨!」

也正因為觀光不同於純然的消費,其內含的歷史縮影才如此讓人津津樂道,非親臨不以為滿,非得親眼見到美景並感受其震撼方休。

以西藏為例,一般印象中該地生活環境並不好,觀光住宿條件也不比其他建設完備的觀光勝地強勢,但西方遊客前往西藏卻多抱著「追尋」的心態,認為圓了踏上拉薩土地的夢想,就是一種自我實現。從這角度而言,台灣觀光業者或許可以在行程安排上,重新修正角度,摒除外在一切享受才是最值得在乎的謬思,讓感動的旅程吸引消費客層。



消費型態  各有蹊徑闢

「沒有原生價值,就不可能有附加價值,」林谷芳指出,「文化觀光藝術『純度』越高,才能引發源源不絕的創意,培養出生氣蓬勃的產業,發展出高附加價值的產業,以種類而言,文化觀光粗分為朝聖消費、驚艷消費、記憶消費等三種。」朝聖消費的模式最成功的案例如山西五台山佛教中傳2000年紀念大典,這個世界上唯一兼有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的聖地,一直以內蘊的歷史文化同時吸引觀光與朝聖遊客,讓來訪的每個人相信每次膜拜,每把淨香,每個叩首,就是追求生命圓滿的步伐,更是觀光絕對價值的呈現。

至於驚艷消費種類,林谷芳提出有著「黃山歸來不看月,九寨歸來不看水」美稱的奇山秀水九寨溝國家保護景區為例,講者甚至認為只要看過九寨之水,天下之水盡成庸俗脂粉,其水景的意義本身已超越了看景、讀景的限制,在日常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框框中,跳脫並轉化成出琴棋書畫詩酒花之境,就是驚艷的遊歷之趣。

記憶消費而言,林谷芳認為浙江有個經典的景點建置極具代表性,1996年開始,橫店集團創辦人徐文榮投入30多億人民幣進行「橫店影視城」的建置,將故宮、秦王宮、清明上河圖……等千年歷史城區,完整建置在東陽,遊客來此,眼簾所及盡與回憶雷同,彷若歷史劇目或各省名勝一次覽盡,此記憶的再現模式,更提升觀光的意願和動力,像「鴉片戰爭」、「英雄」、「無極」……等知名電影都在此國家級的影視產業實驗區製成,成功體現了記憶與觀光的內涵,帶動浙江旅遊的文化高度與入境人次,讓記憶消費發揮最強的能量。

無可複製  創造唯一性 

與之相較,同樣的,林谷芳認為其實台灣產業觀光首要聚焦的角度是在於詮釋觀光涵義的態度,若僅強調主題或現象或許吸引的能量稍嫌薄弱,好似人人都知道台灣有原住民文化,但以人類學角度,全世界有3,000多種種族文化,試問為何大家要來台灣看文化?跟紐西蘭、夏威夷、日本愛奴族等原住民文化有何差別?所以台灣旅遊業必須著重重在增強後續性台灣文化獨有的深刻認知,才有長久的消費旅遊市場拓展可能,以解決台灣觀光「詮釋」觀光深度著實不足的現狀。

林谷芳進一步解釋,以文化面向而言,「原發性產業」是一個被創造的文化卻含有生生不息、歷史豐厚的源頭,可以不斷釋放出能量,而「原生性產業」則是在原發性產業之後,可以資本密集大量製造,創發複製的產業價值,但以觀光而言,若如法炮製從複製的概念上出發,推廣台灣特色旅遊,其實反而失去地區特色。

以台灣高山茶業觀光而言,從茶器選擇、採茶員的訓練、茶葉的品嘗、茶種美學鑑定,構成豐富系統,30年來從產茶、製茶、銷售茶葉、甚至茶藝博物館的設立,每一細節都講究,架出文化產業優勢,製成觀光核心,就有其價值贏得消費與尊嚴,更不容易一次就耗盡觀光價值,因為自我品牌標竿一旦設立,就加強了原發性的深度,跳脫平面進展,從立體思維上刻畫出別人不能操作的市場機制,帶動台灣觀光新紀元。

因此,向資本密集的粗糙觀光形態靠攏,不會引發「此生必然來此一遊」的心態,這也是旅遊業原生性發展目前的態勢,因此,林谷芳強調唯有不可取代性和難以模仿的觀光元素才是今後觀光要走的路。

以戲曲為例:拓展消費美力

中國戲曲是代表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的一種藝術形式,但京劇的變遷在這200年間,已在過多的宣染中衰退,大陸當地的新一代甚至視之為「俗藝術」,而忽略了其原始內涵的深刻雅質氣息,但如同莎士比亞戲劇對英國和世界的作用一樣,京劇藝術也是肩負著需要被延續的歷史定位,以京劇美猴王為例,雖是兩岸都喜歡的經典人氣劇碼,但目前遇到的問題是,焦點被模糊為中國式的戲劇體操,讓毯子功的鋒芒掩蓋了故事本身的鋪陳和架構,太過彰顯檯面上的藝術是為失策,因為當焦點模糊了,文化軸心就不會讓人專注。

至於日本的傳統戲劇表演方式「能劇」,源於12世紀的古代舞蹈戲劇形式,強調演員通過面部表情和形體動作暗示故事的本質,而不直接表現出來,就讓演繹方式增加了頑強的生命力,甚至簡單的背景就把戲的味道浸熬出來,反讓人產生自動自發挖掘何謂能劇美學的動力。
以此類推到觀光,林谷芳強調,「要讓遊客認為該文化觀光值得了解的前提,該文化內涵必須具備讓人尊敬的本質,進而治煉主動認識的信念給消費者。」

本網站報導之旅遊產品價格,屬於旅遊同業躉售營銷建議,不具旅行社資格之直客消費者,恕無法以該價購買,請另洽各業者直客服務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