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5期|2023.01.09|記者:王政
擁有傲視全球資源的台灣 觀光是帶動經濟的火車頭 政府卻選擇長期漠視

中央應改變態度、視觀光為重要「產業」 提升主管機關層級、打造院際平台才是根本

當中央無法發揮功能 縣市首長應扮演承上啟下角色 結合資源強化自身、延伸跨區域觀光聯盟 帶動台灣競爭力蛻變

疫情接近3年侵襲所導致的國際交流暫停,終於在2022年逐漸劃下休止符,隨著各國陸續解封,台灣的觀光產業在2022/10/13重新迎來開放邊境的佳音,也讓台灣再度回到與各國列強的觀光競爭賽之中。

過去疫情期間《旅奇週刊》選擇將雜誌的調性進行轉變,擴大篇幅著重放在國民旅遊與入境旅遊市場,探究台灣的美好。然而越是深入的挖掘,越能感受到台灣觀光推廣的強大利基點,卻也看見蘊藏在深處的危機與缺失,倘若無法改變,將可能造成台灣未來在國際競爭時,無法順利邁出蛻變的重要一步。

▲《旅奇週刊》社長何昭璋

坐擁無窮觀光資源的台灣 卻從政策面、層級面看見中央的漠視

過去的3年裡,《旅奇週刊》不斷思考台灣觀光的「價值主張」為何?簡單來說,商業角度出發的價值主張包含3個部分:1.產品或服務是什麼?2.產品或服務如何解決客戶那些痛點、如何解決?3.自身的產品或服務能協助客戶創造那些效益?

套換到觀光的發展概念,便成為如何真正了解自己的顧客?台灣的產品是什麼?如何藉由自身優勢吸引旅客?如台灣生態旅遊協會理事長郭育任曾指出,北回歸線所穿越的台灣,相較其他北回歸線的十幾個國家僅有沙漠、平原的單調環境,台灣在短短140公里的距離中,海拔高度從島嶼兩側的海平面、延伸到全球北回歸線的最高峰──玉山(從接近0公尺爬升到3,952公尺、再下降到接近0公尺,地形變化接近8,000公尺),含括了島嶼、濕地、熱帶海岸林、亞熱帶闊葉林、暖溫帶闊葉林、涼溫帶針闊葉林、冷溫帶針葉林、亞寒帶針葉林及高山灌叢、草原等生態系,也穿越了澎湖花嶼、虎井嶼、外傘頂洲、鰲鼓濕地、阿里山林業鐵路、鄒族古道、阿里山山脈、玉山山脈、中央山脈、八通關古道、花東縱谷、海岸山脈、秀姑巒溪等台灣自然人文地景。

然而我們發現,中央口口聲聲重視觀光產業發展,卻採取背道而馳的作法,遇到市場不佳便採用大撒幣的策略,以治標不治本的方式只求渡過眼前的難關,卻忽視了沒有從根本處改變的最大主因。

台灣要與國際並駕齊驅,除了商品的推陳出新、宣傳行銷的普及、話題的創造外,更要掌握消費者的預期心情,而創造這些誘因需要的是龐大的資源、人力、經費,也意味著觀光推廣單位須有一定的規模。

環伺亞洲乃至於全球,若是高度重視觀光發展的國家,僅僅從觀光推廣的主管機關,皆由最高層級來負責,甚至是國家領導人帶頭推動。同樣高呼「觀光立國」的台灣,卻選擇將觀光定調為局的三級單位,以「交通是觀光之母」的思維來推動觀光,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即便觀光局再多想法也難為無米之炊。

其次,當行政院決議廢除觀光推動委員會後,卻未提出解決方案,部會之間回到各自閉門造車的情況。根據觀察,政觀推因為功能性消失而取消並非壞事,但缺少配套措施便會影響台灣的觀光發展,反而造成現今各個部會層級紛紛跨足觀光、推動小旅行,而三級單位的觀光局,卻成為局外者。

從觀光局層級的提升,到院際平台的推動,這是《旅奇週刊》過去不斷大聲疾呼的議題,因為我們清楚了解,有限的資源限制下,台灣的觀光胃納量與發展潛力,便只能達到一定的瓶頸。

面對全球觀光大國對於觀光市場的摩拳擦掌 支援有限的台灣只能靠撒幣、送禮來吸引觀光客

總統蔡英文於2023年元旦發表新年談話提及,「以提前在2023年、達成入境觀光客600萬人次為目標,針對旅行業招攬國際旅客、境外企業獎勵員工,來台灣旅遊、修學旅行、郵輪及包機獎助。」

為了加速2023年國際旅客600萬人次目標,交通部觀光局除了針對旅行團提供送客獎勵,更針對自由行旅客優惠,目前已推出自由行4天WiFi吃到飽、水果盒免費領等優惠。然而,對於國際旅客而言,禮品頂多只能歸類於誘因之一,並不會是前往的主因,因此贈禮等相關政策,最多只能讓已經決定來台的旅客感到賓至如歸,卻不一定額外吸引更多旅客到訪。再一次彰顯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中央持續漠視,即使觀光局拚破頭也無濟於事。

反觀其他國家,泰國疫情期間積極嘗試「沙盒計畫」、振興國內旅遊,為國際開放奠定基礎,在2022年收復千萬人次大關。深受全球遊客喜愛的日本,10月解封前可說是全球最嚴格把關的國家之一,卻依舊針對國內持續振興,從區域內旅遊到跨縣旅遊等,讓觀光市場維持一定的熱度,因此開放後能在11月份重迎單月近百萬人次的造訪。

更遑論將觀光視為國家重要出路的新加坡,從攜手馬來西亞啟用「疫苗接種者旅遊通道(VTL)」,到政府與航運經營團隊針對樟宜國際機場推動5號航站樓計畫,而新加坡航空也以多元戰略計畫建立起多樞紐的藍圖,這些橫跨數十年的國家發展總體計劃,使得星國成功在國際觀光競賽中擁有一席之地。

當各國已經蠢蠢欲動,台灣呢?

縣市政府可發揮承上啟下、跨局處的功能強化觀光 台灣才有發展觀光的本錢 進而帶動國際能見度

回顧2022年,各國早已經恢復一定的競爭力,而台灣卻相對仍在被動狀態,若想要恢復昔日光輝,便該從根本處著手。

無論是主管機關的提升、跨部會平台的推出,到防疫與觀光發展如何取得折衷,找出能吸引國際旅客的誘因,以及引進更多產學界專家,由第一線的業者供給經驗、學者提供專業方向,台灣才能逐步鞏固自身優勢,進而放眼「永續」等國際共通議題。

倘若中央持續漠視,全台22縣市政府的首長便應扮演觀光推動的重要角色,由於各部會的相關資源皆會下放到地方,無論經濟部的觀光工廠、農委會的農村再生、國發會的地方創生等,都能帶動在地觀光發展,縣市首長若能擔綱中間媒合者,向中央爭取資源、向地方發展觀光,便能強化在地的觀光競爭力,甚至推出跨區域的觀光聯盟壯大行銷力量。如北北基桃便能成為有海港、有空港的觀光區域經濟體,宜花東同樣能藉由花蓮國際機場將國際觀光客導入到自身的豐富觀光環境中。其實,在觀光推廣上擁有無數方法,只看執行者如何創造。

觀光不一定與政治連動,現今社會普遍已有「用選票教訓政府」的意識,倘若連觀光都只是政策牛肉或是喊喊口號,只會讓政府繼續流失民心。

我們相信觀光絕對是帶動經濟的火車頭,因為其串連了百工百業,甚至影響到的族群動輒百萬,政府應該痛定思痛、真正將觀光視為「產業」,觀光才能擘畫出新格局。雖然《旅奇週刊》的影響力有限,但身為產業的一員,我們堅信觀光的重要性,在2023年將持續扮演監督的角色、繼續向政府呼籲,致力推動台灣超越列強、邁向「觀光大國」。

本網站報導之旅遊產品價格,屬於旅遊同業躉售營銷建議,不具旅行社資格之直客消費者,恕無法以該價購買,請另洽各業者直客服務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