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企業經營角度來看,中國會展市場應該分為2種類型、2層次:2種類型是國際與國內商務旅遊;2層次是指高端的商務旅遊與中端、甚至低端的商務旅遊,目前中國業者都有所共識,不能把眼光都單純放在國際、高端的商務旅遊,更不能片面解釋為「貴族旅遊」。根據國際會議協會(ICCA)統計,每年國際會議的產值約為2,800億美元,約占全世界各國GDP總和的1%,如果加上從展覽中的相關獲益,對全球經濟的貢獻則達到8%;而目前歐美國家所占國際會議市場的份額,已從80%下降至60%,這一市場正好拱手讓給快速發展的亞洲。
中國MICE 數倍成長
美國運通調查顯示:到2020年,預計中國將吸引超過1.37億國際商務旅客,占全球商務旅遊市場8.6%,很可能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商務旅行目的地。從美國運通、美國嘉信(CWT)、英國勵展博覽集團、英國BTI等國際商務旅遊行業龍頭紛紛登陸中國,顯示中國商務旅遊市場未來巨大的潛力。
資源雄厚 只欠東風
中國MICE市場處於絕佳時機,最主要有3大背景因素:到2007年中國將兌現進入國際組織的承諾;中國經濟高速成長,尤其是外資貿易的高速增長;中國經濟的國際化越來越高,且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成形不容忽視。
目前中國會展旅遊市場,只能稱之為剛起步階段。由於MICE發展須有國際公認的「3L環境」:舉辦會展活動必備的學術氛圍(Learning)、下榻環境(Living)並提供與這些活動相呼應的休閒環境(Leisure)。
且MICE正在形成一整套接待服務體系,包括會展組織者(PCO)、目的地接待者(DMC)之建立,中國以往較專注DMC方面,因此最近已有學者提出中國急需健全的要項,以及未來發展的大方向:
◎法條規範,加入國際組織:由於中國會展業最初是由一些非市場單位與部門發起,而形成部分甚至全部壟斷的情況,未來會展業將逐步邁向健全的獨立產業。目前大型旅遊集團如上海錦江、中青旅、春秋旅行社等已加入國際會議組織,而北京國際會議中心、北京市旅遊局、中國國際航空公司等也加入,此外,許多網站在會展業起步時就開始介入,目前,包括單純介紹會展及直接經營線上業務的網站就有43家。
◎建立商序,企業嚴格審查:目前會展業重複辦展、內容混亂、仲介公司良莠不齊等,亟需更嚴格的法律審查。據知,上海與會展業務有關的企業已有1,920家,其中主經營會展業務有511家;北京市由外經貿部審批,具有舉辦國際展覽會資格的單位134家,北京工商部門登記註冊具有經營會展業務的公司1,700餘家。
◎匯集城市,以北京為標地:國際會展業研究發現,會展業只能集中於大中型城市以形成更大的規模,今後北京、上海、廣州等將成為中國會展業中心,而非所有城鎮齊鳴,其中以北京市旅遊局起步較早,1995年就成立國際會議展覽獎勵旅遊開發處負責市場銷。
從最粗淺的會展場館數來看,北京市擁有會展場館13座,展覽面積24.2萬平方公尺、會議室面積1.64萬平方公尺、星級飯店614家。而會展業不同於其他產業,受展覽面積與日期安排的限制,展館正常出租率一般在45%左右,目前北京市則普遍在50%以上,處於超負荷狀態。
此外,北京市目前能舉辦千人以上國際會議的只有北京國際會議中心、友誼賓館等少數幾家,其中北京國際會議中心年使用率已達63%,顯示會場嚴重短缺。收入方面,2002年北京市會展業總收入達到31.7億元人民幣,占全國會展業總收入的1/3左右。2003年,儘管受SARS影響,會展業總收入仍然達到28.3億人民幣。
中國旅遊業在1998年以前大多沒有MICE概念,但現在大旅行社都有了專門的會展部。中國旅行社總社國際會議旅遊獎勵中心成立於1992年,為全國最早成立的專業國際會議獎勵旅遊部門,且為國際會議協會(ICCA)成員。
目前中旅此部門員工約40人,分為4大客戶部,每個客戶部都有歐洲、美國、東南亞等目的地旅行操作專家,能根據客戶的需求提供個性化旅遊。曾舉辦過獎勵旅遊:AIA保險公司獎勵團(1,600人)、NOKIA員工獎勵遊(700人);商務考察:IBM公司客戶考察系列歐洲團、微軟公司100人美國Comdex Show等。
內地獎勵 如火如荼
以中青旅為例,2004年獎勵團東南亞占60%、澳洲占20%,總共1,400多人。以往客戶在Outbound獎勵旅遊預算低,每位只有人民幣8~9千元,現在預算則逐年增加。目前中國獎勵旅遊Outbound市場以澳洲為很大據點。
相對的,據MEA(Meetings&Events Australia)統計,澳洲在2006年海外會議舉辦地也以赴北京舉辦佔全球最高,除了澳洲與中國2小時時差容易適應外,最關鍵是從1995年開始,澳大利亞開始實施「品牌澳大利亞(Brand Australia)」工程,即在全球推廣澳大利亞不同於其他旅遊目的地的形象;以及現在每隔2年舉辦一次「Dreamtime夢幻時代」,以商務及獎勵旅遊為主題的大型交易會,其宗旨就是瞄準高產出、高利潤的MICE市場。
此外,中國獎勵旅遊國內市場,從2005年12月廣東中旅的資料顯示,該社接到預訂獎勵團最多的是外資企業,占60%以上,民營企業與股份制企業大約占35%,國有企業則5%的比例。目前多數企業的獎勵團一般選擇內地線路,其中以2、3天行程較多;在費用上,一般獎勵以人民幣4~8千元最熱門,其次是人民幣1~1.5萬元。對於公司員工的獎勵旅遊行程,旅行社往往會根據企業的需要,為客戶度身定做個性化路線,以及強調參與性強的活動。
一項剛公佈的全球調查顯示,中國每年旅行及相關支出高達100億美元,其中40億~50億美元為商務旅行支出,其整體規模已達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的水平。與世界商務旅遊平均僅為4%年增長相比,中國商務旅遊市場預計未來10年將以超過10%的速度成長。
「目前中國多數企業所謂的獎勵遊只是單純的福利旅遊,對行程沒有更多要求,還算不上真正的獎勵遊。」有學者指出,許多獎勵旅遊只是讓員工見世面,沒有達到獎勵的意義。最明顯區別其中差異,獎勵旅遊本身目的不是旅遊,而是藉此提高員工生產力。
另外,「避稅」的情況,則成為中國獎勵旅遊另一個癥結,不少企業反映,以前企業替員工支付旅遊費用,並將此攤入成本核算。但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企業以免費旅遊方式提供對營銷人員個人獎勵有關個人所得稅政策的通知》,按照此法與現行個人所得稅有關規定,MICE所發生費用需全額計入營銷人員應稅所得,依法徵收個人所得稅,並由提供上述費用的企業與單位代扣代繳。
簡單的說,在法律明定之下獎勵旅遊已不能用作「避稅」的手段。因此,獎勵旅遊主要目的是刺激員工積極性的手段,為管理而非盈利行為。但中國許多企業領導人並沒意識到此點,且扣稅的問題讓他們對獎勵旅遊打上一個大問號?因此變成企業組織員工參加獎勵旅遊,實際上為變相的「公費旅遊」或集體休假。
由於國情的不同,中國內地國營企業,每年或每季的公司旅遊預算都頗可觀,這些所謂的「公費旅遊」為旅遊業爭食的重要大餅,但這畢竟不能與MICE畫上等號。「獎勵旅遊」是目前國際上普遍採用來提升企業競爭力的手段,它與「公款旅遊(company-paid travel)」是有區別的,因為獎勵旅遊的資金來源是企業從員工或經銷商創造的額外利潤中拿出的一部分,無須企業自身拿出分毫,這觀念仍需慢慢灌輸在企業經營者身上,才能讓MICE正本清源。